放大圖片
■圖為麗晶花園。 資料圖片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特首《施政報告》出台,顯示四、五年內暫仍未能大量增加公、私房屋供應,衍生幾個具爭議的話題,包括劏房的存廢、設一手樓空置稅、建築工人應否輸入外勞等,還有綠悠雅苑及白表免補地價買二手居屋反應熱烈,反映僧多粥少。社會資助房屋的剛性需求強大,怎樣滿足這些需求,值得探討。
《施政報告》中列出數據,無論公屋或新建私樓,在四、五年內都僅能維持在原供應水平,要等一系列諸如填海造地、開發新界、放寬地積、改劃GIC及工業地為住宅用地等陸續執行,才有機會大幅增加供應。本來這是意料中事,但問題是供求失衡的這幾年過渡期怎辦?雖然政府已實施加強版SSD及BSD等需求管理措施,但壓抑需求只對短線投機炒賣有效,對剛性住屋需求只能產生延遞作用。
先說「劏房」。「劏房」本身是違法建築,從執法角度看,理應取締。但住劏房的人一般是低下階層,都是迫不得已才去住劏房,是公營房屋「安全網」未能馬上照顧的一群,強硬執法只會把窮人趕到街上,變成無家可歸。權衡利害,現階段還是應該暫緩執法,但假如涉及嚴重違規,尤其消防安全受威脅,當局仍要即時取締。
在等待大幅增加公屋單位這幾年,或許可考慮寓禁於徵,在符合安全條件的情況下,由當局向劏房業主徵收費用及發出短期豁免書。實施「一手樓空置稅」的理據,是防止發展商囤積已建成的住宅單位,待善價而沽之,甚至令市場壓縮供應,做到托價的效果。理想的情況,賣多少地,預計建多少個單位,假如發展商都是建到可出售階段,便馬上推出銷售,政府便能夠更準確掌握市場的私樓供應狀況。
但筆者對這個稅有很大保留,一般發展商除非市道變化有需要調整銷售策略,否則很少建成新樓不出售,原因是要清還銀行貸款及利息,還要支付建築費,建好不賣,是要面對市場風險,萬一樓價跌便可能要蒙受損失,況且執行上亦有問題,是否在跌市仍要抽一手樓空置稅?是不是強迫人蝕本也要售樓?
因應大量建屋目標及基建工程,有人提出建築業輸入外勞,引起工會反對。但近年建築費大幅攀升是事實,建築界前輩向筆者提及,尤其在熟練技術工人比如徧鐵釘板等類別缺人較嚴重,這些工序十分重要,趕工程時,惟有高薪挖角。要達到未來尤其公屋的增大建屋量指標,本港整體建築工人的施工容量起決定性作用,假如真的有強大數據支持現時不夠人手,而需要輸入外勞,可公開數據讓公眾討論取得共識。同步要做的就是提升建屋效率及長遠計栽培本地年輕人入行。
綠悠雅苑及白表免補地價買二手居屋推出,獲大幅超額申請,顯示在現今社會狀況下,社會對資助置業的需求何等強大,但要解決的是地從何來?勉強從勾地表撥地建資助房屋,又會令建私樓土地減少而推高樓價。怎樣解決過渡期這些剛性需求,筆者無答案,亦認同政府很難有甚麼良策。或許,權宜之計,在容忍劏房暫存之外,可以認真考慮重新實施住宅租金管制。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