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家峪。網上圖片
朱文興
從濟南市中心驅車沿經十東路一直向東,到章丘官莊境內看到一座石牌坊右拐,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朱家峪。
由北向南走進古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巍峨的古圩子牆和一個高大的拱形石門。這種佈局風格,不禁令我想起了當年提倡「高築牆、廣積糧」的明太祖朱元璋,這古村落莫非明代所建?
果然不出所料,導遊介紹說,這村原名城角峪,1371年即明洪武四年,朱氏家族始祖朱良盛攜眷自河北棗強遷來,因與明太祖朱元璋同姓,屬於國姓,就改名為朱家峪,至今已有643年的歷史,享有「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之美譽,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
圩子牆橫鋛於村東白虎嶺和村西雁落山之間,青石高牆,沿山勢而建,長約1.5公里,寬3米。有3個門,都用青石砌成,中間為「禮門」,造型很像曲阜孔廟的戟門,只是矮小一些,門庭上面嵌有石質匾額,書「禮門」二字。禮門的名字源自於《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禮門除作為出入口外,還提醒人們要「進禮門,行義路」,做人必須遵循禮儀。進了禮門,頂上是文昌閣,相傳建於清康熙十八年,村裡一朱姓大戶出了一位進士,功成名就後為光宗耀祖,傳承老祖宗朱熹「耕讀傳家」的遺訓,期盼村民讀書成才、官運亨通,就建了這座雕樑畫棟的廟宇,取名文昌閣。沿台階而上,只見閣簷下嵌有「學宮仰止」四個大字,兩根廊柱上有一對楹聯,「文閣覽勝廣聚日月之精華,慧眼識英大開天地之文章」。廟內供奉文昌帝君,右手攬鬚,左手握書。內牆四周繪有彩圖,東牆為眾多狀元魁首,身著官袍,頭戴烏紗;西牆為一幅龍騰虎躍圖,寓有「騰登龍門」之意。據說建了此廟後,這偏僻的小村出了不少舉人、進士,難道到小廟拜文曲星果然靈驗?導遊告訴我們,這個村子一向崇尚文化,連村裡的地名都帶有書卷氣,如村南的山叫文峰山,村西一座山叫筆架山。明清以來,最多時村裡有各類私塾近二十處;早在民國初年,這裡就興辦了新式的文峰小學。20世紀30年代初,又辦起了女子學校,讓村裡的女孩子上學讀書。
一個偏僻的山區小村能夠舉辦女子學校,這在當時的中國農村是非常罕見的。
從文昌閣倚欄遠眺,只見東、南、西三面有九座大小高低不露頭的青山環繞,古村就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師椅裡,小溪穿村而過,儼然是舊時「枕山、環水、畫屏」選擇村址理念的一個活標本。在這裡攬勝,確實可以聚日月之精華;向南遠眺,文峰山上的魁星樓與文昌閣遙遙相對,寓意是「魁星點狀元,文星主仕途」,有文曲星和魁星庇護,難怪自古以來這座偏僻山村裡的學子們能摘星奪魁、文運亨通。
文昌閣東南緊靠著一排青石根基、粉牆黑瓦、整齊有致的四進院落。這是上世紀40年代建立的山陰小學,後曾改為中學和師範,學校的大門與廣州的黃埔軍校大門頗有點相像。如今,這裡闢建為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覽館。
出了山陰小學故址西拐,沿村間小路向南,東側是小山崗,路西是一條小溪,一個個白牆灰瓦的四合院民居依山傍水,朱氏家祠、女子學校故址、進士故居和關帝廟等坐落兩側,有的民居雖比較陳舊,但栩栩如生的門雕,飛簷走獸的屋頂,磚雕精砌的影壁牆,路邊攤煎餅、推石磨、搖小紡車的村姑,古老壇井邊洗浣的鄉嫂,無不展示出古村落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風土人情。
始建於明代的關帝廟,嵌在一座石牆內,三面用大青石砌成,外加石柱,上橫石匾,內有關公塑像。石柱上鐫刻有一副楹聯,「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揮刀定太平」,橫批為「亙古一人」。村裡像關帝廟這樣朝拜聖人、祭天求雨、企盼風調雨順的祠廟很多,如,祭祀孔子、孟子、顏子、曾子、朱熹的五聖祠,還有玉皇祠、山神廟、魯班廟、觀音堂、土地廟等,大都修繕完好,但也有的只剩遺址。
從關帝廟向東,有一塊小開闊地,四條小街呈扇形通向全村,各條小街又衍生出許多小巷,形成曲徑通幽獨特景觀。朱家峪群山懷抱,雨季山水漫流、泉水淙淙,因而村內溪流縱橫,小橋很多,最出名的要數壇井北側兩座敞肩式石拱立交橋。這兩座橋建成於康熙年間,堪稱中國立交橋的雛形。一座在西北,建於康熙九年,一座在東南,建於康熙二十七年。兩座立交橋相距11米,形成八字形,橋下彎曲的青石板路穿橋而過。橋不高,門洞高約3米,寬2米,都用石塊砌成,石塊間並沒有用灰泥抹縫,卻能嚴絲合縫地粘連在一起。雨季,古村南側和東南側的山水喧囂奔騰到壇井,順流而下,水勢湍急,衝向立交,但兩橋至今仍傲然屹立,十分堅固。平日裡,橋上橋下均可走人;雨季,橋上可以走人,橋下可以洩洪。橋下寬敞的石板路兼洩洪道,同古村的排水系統有機地連為一體。整個村子雖然坐落在山坳裡,但從未受淹,足見古村先民的聰明智慧。
離開康熙立交,沿村中的東崖頭街向東北方向走去,不遠處是一棵古槐。據考證,樹齡與村齡相同。樹幹斑駁,胸圍有兩米多粗,距地面1.3米高處已有三個被風雨或蟲害蛀蝕的空洞,但樹冠依然碩大,枝繁葉茂,樹幹向西傾斜,像一位駝背而頭腦依然清醒的老人,見證著古村的歷史滄桑。《闖關東》等多部電影電視連續劇的許多場景都是在這棵大槐樹下拍攝的。大槐樹的東側有兩個四合院,據稱是《闖關東》主人公朱開山的老家,許多場景取之於此。從此,古村朱家峪隨著《闖關東》的熱播而更加聲名遠揚。
走到東崖頭街北頭,古圩子牆再次展現在我的眼前。導遊告訴我們,清朝末年,戰亂頻繁,特別是同治年間,捻軍三次進入古村所在的縣域,村民借助圩牆,抵禦捻軍。據該村《朱氏家譜》記載,「同治年間,朱家峪時遭匪之苦……全村諸姓氏族長,防患於未然,為確保村民平安,決議修圩門,築圩牆,建哨門,蓋『更屋』,組織民丁,日夜輪流站崗放哨,在圩牆布下土槍、土炮,前來眾匪,望圩牆而卻步,不敢貿然進犯。」
回望橫鋛在眼前的這古圩子牆及牆內的古村落,悠悠歲月湮沒不了披戴在她身上的滾滾歷史風塵。雖歷經風霜,但有文脈在,古老的朱家峪依然年輕,依然充滿獨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