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一架美國航空公司飛機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
AMTD尚乘財富策劃董事兼行政總裁 曾慶璘
美股已經回復至07年的水平,很多分析師更認為金融危機前的環球經濟失衡已經漸漸消失。雖然中國的經常項目盈餘和美國的赤字均略為下降,但失衡並沒有持續。經常項目是其投資率和儲蓄率之差,若得出負數,便顯示經濟失衡。在07年,美國的儲蓄率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6%,但投資率為19.6%,因此產生經常項目赤字。相反,中國的固定投資率為GDP的41.7%,儲蓄率為51.9%,便造成大量盈餘。
07年後,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有所減少,但這並不是因為儲蓄率提高,而是因為投資活動大幅減少,加上政府財政狀況惡化,美國的總體投資率已降至GDP的13%。同時,中國的儲蓄率仍然非常高,其盈餘之所以減少是因為投資增加,達至GDP的49%。換句話說,如今美國比危機爆發前儲蓄得更少,而中國投資得更多。
美國基建未來投資需求勢增
美國經濟一旦復甦,美國企業大量的資本盈餘急需投資。此外,用發達國家標準來衡量,美國的基礎建設(機場、公路和橋樑) 都很破舊,因此基礎設施投資也有很大空間。通常增長復甦有可能導致更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因為投資率有所改善、國內能源產量增加及減少石油和天然氣進口。
中國投資要求和儲蓄料下降
而中國的問題正好相反,為了維持增長,中國需要繼續將其9萬億美元的年度GDP用於投資,這對一個遍地新建高速公路和機場的國家來說絕不容易。從投資回報率來說,中國比美國的效率低很多。在未來十年中,隨著中國增長價值鏈向服務業推進,其投資要求和儲蓄都會下降。
從80年代日本的經驗,投資的急劇下降可能造成持續性經常項目盈餘,即使儲蓄率下降但貨幣價值卻在升值。歷史證明,失衡幾乎是所有全球經濟擴張期的共同特徵。過去60年來,美國用持續的經常項目赤字支持著全球增長。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國的赤字讓飽受戰爭創傷的歐洲和日本得以重建。相反,歐洲為美國的赤字提供了資金。在過去二十年亞洲經濟體接過了為美國赤字融資的任務,同時也利用美國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中國是這個被稱為「布雷頓森林II」的經濟模式裡最先和最大的受益者。
顯然,每一次全球增長時代的失衡都會導致宏觀經濟扭曲,並將持續好幾年甚至幾十年。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下一次失衡會以甚麼面貌出現。有可能中國會馬上回歸大規模經常項目盈餘,但同時必須足以滿足美國的融資需求。隨著這股資本流進入全球金融體系,經濟將重新繁榮起來。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