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李樹甘、吳祖堯
本港勞工不足情況日漸嚴重,勞工密集行業如零售、飲食等成重災區。勞工市場除了受人口及勞工政策影響外,教育政策亦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教育發展應配合勞工市場需求。
舊有觀念:大學生=精英
近十年,政府大力提倡專上普及教育,提高港人普遍學歷,迎合知識型經濟的發展大勢。專上普及教育能否成功配合勞工市場的發展,很大程度建基於我們能否改變以往社會對大學精英制的觀念。現在專上教育的發展方向似乎並不明確,普及與否似是而非。舊有觀念將大學生與精英掛鈎,因本港八十年代初以前,大學入學率一直不足3%,中學畢業與升讀大學是一大分水嶺,升讀大學代表得到向上流的機會,畢業後多從事高層職位。雖然時至今日大學入學率升至近20%,但本港現時仍以研究型大學為主,目標一如以往是培訓精英。未能消除舊有觀念之餘,更令學生及家長對升讀大學形成錯誤預期,以為大學畢業就能取得高薪厚職。可是,市場並無創造出同等數量的高層職位,而現實則是,以前要求中七程度的職位,如銀行櫃台服務員等,現在則改為要求大學程度。事實上,高科技發展減少對中層技術的需求,現在我們不需要大量精英去處理一般日常工作。
另外,近年專上普及教育不少依靠增加副學士等學位,而課程主要為銜接大學而設,甚少著重職業技能訓練,令不少畢業生陷入兩難局面。無意或未能升讀大學者,畢業後進入勞工市場未能取得更多優勢,學歷上升使其回避低層工作,工作選擇減少因而出現求職困難。即使成功升讀大學者,大學畢業後亦未能如願取得高薪厚職,只是晉升機會有所提升,仍需從低做起,付上大筆學費後卻未能得到相應的工資。部分更期望依靠不斷進修,以學歷增加收入,無奈工作經驗始終不足,事與願違,產生一群高學歷低經驗的年青人。他們對工作失去耐性,希望透過不斷轉工而獲得加薪,造成某些職位流失率大增,摩擦性失業提高。當中不少更是以借貸去繳交學費,薪金用於償還債務及應付生活己所剩無幾,導致青年貧窮現象。更甚者逃避工作,長留家中依靠父母照顧。
專上教育應重職前技能訓練
我們認為專上普及教育的理想目標是勞工普遍學歷得到提高,而不迴避低層工作。要達致此等目標,專上教育應不只限於發展研究型大學,以培訓精英為目標,而是容許不同類型的公私營大學或專上學院出現。私立大學或專上學院可著重職前技能訓練,提供實習機會,能配合勞工市場的需求,舒緩勞工不足問題,畢業生亦能對其將來工作作出合理預期。收生數量、學費交由市場決定,學費則自然調整至合理水平,不會出現付出大筆學費而未能得到相應工資的情況。事實上,近年已出現一些由私立院校開辦的職業導向型專上學位,這是一個好開始。我們需要理解此類課程需與時並進,緊貼市場對該職業技能要求的變化,課程內容可能因此而不時更改。故此,我們應給予此類課程足夠的靈活性。
為達致普及教育,現時專上教育的方向有需要作出調整,好讓社會明白及接受不同類型的大學及大學生的出現,消除舊有觀念。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