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指出,現時入市的人已分析過內外經濟以及樓市供求形勢,包括考慮SSD及BSD的影響。 資料圖片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前財政司長梁錦松警告樓市上升之勢隨時逆轉,金管局總裁陳德霖預警,本港家庭負債佔生產總值(GDP)比率計算,去年底已升至59%,接近歷史高位。市場傳港府特再出招,做需求管理工作,傳聞中包括向購買第二套房者抽買家印花稅、第三套房或以上停按揭、再加辣SSD及BSD等。
陳德霖說,本港樓市過熱仍是金融穩定最大風險。至去年底,本港家庭債務佔GDP比率達59%,不少市民兩三年前以低息承造按揭,負擔較小,但在長達30年的還款期內,利率不可能長期處於低位,提醒市民借錢置業千萬要謹慎,一定要管理好利率風險。
其實市場智慧,一早都知道現時樓價脫離普羅市民購買力,要破解的,反為是為何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那麼多人選擇入市?《施政報告》出台後,起初市場反應審慎,但其後成交回升而藍籌屋苑及細價樓做價頻破頂,特首早已明言,有需要時隨時再出招。
筆者觀察所得,此時此刻入市的人,一定已經分析過內外經濟以及樓市供求形勢,包括考慮SSD及BSD的影響,甚至經過自我壓力測試,按息加幾厘都能應付裕如。近期外圍短期投資市場氣氛明顯改善,歐美日央行積極推量寬,流動資金量大增,推高了本港通脹預期及資產價格。港元與美元掛鈎,人民幣升值,港息低企,持固定資產保值是傳統智慧。另外,雖然港府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覓地建屋,但短期內無法完全解決屋荒問題。況且內地與香港關係密切,現時在港置業者,並不局限於本地人,又怎能夠用本地家庭的GDP去衡量非本地人的負擔能力呢?
在供應未能全面滿足市場需求的過渡期,仍要依賴需求管理去平抑市場,短炒住宅圖利應該取締,但「零收入」申請資助房屋這部分需求亦不合理。但筆者認同樓市仍過分活躍,現時住宅成交宗數比市場壯旺時,已回落不少。需求管理只應是治標之策,長遠來說,做好「供應管理」才是治本之道。需求管理措施壓抑剛性需求無效,最多只能產生延遞作用,要樓價恢復平穩,始終要靠充足供應。
近日傳考慮市區軍營轉住宅用途,筆者認同純粹從土地用途角度,比如九龍塘軍營被住宅及大學等民用用途包圍,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及香港鬧地荒,這些位處市區旺地的軍營,均適合作住宅用途。不過,要將「軍產」轉民用,依法要經中央政府及中央軍委批准,甚至要在港提供替代用地和設施,雖然手續繁複,但假如這樣做有其必要性,筆者贊成港府向中央提交詳細報告,希望獲得酌情辦理。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