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資深評論員
香港不少傳媒拾人牙慧,當西方的傳聲筒。不少主要的財經評論和報道,只是把《經濟學人》、《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西方傳媒的觀點搬字過紙。香港傳媒這樣做,深深影響市民對事情的看法。特別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市民和年輕一輩,更容易被誤導。西方的言論和消息,只會考慮西方國家自身利益,可能不符合,甚至會損害香港和中國利益。
受西媒誤導 損兩地利益
評論員或記者為求便利,難免偏好直接套用西方的觀點和題材。另外,每個傳媒機構都有它的風格和立場,某些傳媒信服西方的觀點,總編輯可能要求記者參照西方觀點作報道和評論。
過去十多年,西方對於中國經濟大多持負面態度和評價。指中國經濟數字造假、貪腐問題嚴重和欠缺法治,好像經濟會隨時塌下。事實是中國經濟發展如日中天,躍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眾多專家甚至學者,究竟有否察覺到此一觀點?
中國銀行體系亦面對傳媒形形色色的指控,如地方債嚴重、影子銀行和貪腐問題。中國影子銀行被指暗地裡發行了很多理財產品,借出大量資金,但這些資金卻未有顯示在銀行的帳目上,一旦這些地下貸款出問題,將拖垮中國銀行體系。另外,有指中國不少貪官污吏「穿櫃桶底」,把資金大量偷運出國外。然而,中國金融體系如果真的存在如此多的問題和漏洞,又怎能累積到現有的財富?正如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所說,一個謊言重複一百遍,人們便會相信。部分西方傳媒對中國經濟的抹黑,長期反覆論述,必然影響讀者的判斷。
一些西方人士利用虛假消息和言論斂財,香港傳媒為得力助手。西方不少對沖基金投資經理,沽空某些中國公司的股票,然後出研究報告,散播公司不利消息,如帳目造假、銷售情況不理想等,唱淡該等股票,特別針對中國民企。公司股價下跌後,低價購回公司股票,償還沽空的股票,獲取厚利。
中國企業常被指沒有操守,而針對中國和西方金融業的專業操守和商業道德,傳媒明顯持雙重標準。金融海嘯爆發,揭露美國銀行為了自身利益,胡亂借貸,導致次按危機;近年,倫敦各大銀行被踢爆造假,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息,銀行呈報虛假資料,以便制定有利銀行的利率,卻損害借貸人的利益。此等行為西方傳媒有否大肆口誅筆伐?
井底之蛙 觀點偏頗
近年,西方有「貪婪乃好事」(Greed is good)的觀點出現,認為貪婪是好的。貪婪令人有動力,更努力工作。在金融市場,人們卻把「貪婪乃好事」發揮到極致,例如銀行只顧追求營業額,迫員工「交數」,著力向顧客推銷貸款服務和投資理財產品,卻未有考慮顧客的需要和還款能力。
另外,西方經常利用國際傳媒,抬價、抬市。某些產品或商品要炒上時,便利用傳媒大肆唱好。例如2008年石油價格上漲到147美元一桶,那幾年傳媒便指稱,世界石油產量快出現頂峰 (Peak oil),石油即將耗盡,油價還會再升,每桶升至200、甚至300美元。黃金方面,2011年9月,金價見1920美元一盎士,不少評論指可達2000美元。結果如何,不問可知。
最近,有指美國頁岩油和頁岩氣的開採,可望令美國能源獨立,亦屬過分吹噓。美國能源獨立,每年購買石油開支可望大減,這些消息對美元和美國經濟均有利,但對能源有基本認識的人都該了解,美國的頁岩油和頁岩氣,無疑對美國能源供應有一定幫助,但傳媒明顯誇大其貢獻,只要10年後作檢討,便知頁岩油和頁岩氣有多少貢獻,美國能否達至能源獨立。不少專家又成為了傳聲筒,大談頁岩油革命。
不少自以為很了解世界和西方的精英,其實只是井底之蛙,不知道自己的觀點既不客觀,又不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