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地方菜餚的選料、切配、烹調方法等皆各有特色,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這些地方菜餚在經歷長期的演變後更自成體系,在中國影響較大的有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中央電視台為讓大家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於是製作了《舌尖上的中國》,希望對各地美食的紀錄,訴說味道與地方文化的關係。
語言與文化的相遇
然而我們的舌頭不但是用於品嚐各地美食,更是人類語言發音的關鍵器官;而地方語言更與當地文化息息相關。以楚辭為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可謂之楚辭。」(《宋文鑒》卷92) ,屈原、宋玉等大文豪便是運用楚地(今湖湘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這極富地方色彩的文學體裁,更成為繼《詩經》以後,對中國文學最具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而作品中的民俗與神話,有相當成分至今仍在湖南各民族中流傳,有助我們探究當地的巫覡文化。如果楚辭不是「書楚語,作楚聲」,相信我們的學術研究必定大受影響,令我們的知識版圖留下莫大的空白之處。同樣的情況,於其他地方文化亦然。
文化內涵 語言傳遞
以廣府文化為例,當中不但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悠久的中華傳統,這些文化都是依靠粵語(廣東話)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不懂粵語,很難真正體會廣府文化。就像我們觀看粵語電影,如果當中的俚語配以普通話的對白,總覺得不是味兒,搔不到癢處。有很多初學粵語的人,認為粵語太難懂了,繞舌的情況跟學「鳥語」差不多;甚至有些人會提出疑問:我們為甚麼仍要學習如此難懂的地方語言?為了回應箇中問題,羊城網便製作並發布一段關於粵語文化的網路視頻─《舌尖上的粵語》,希望通過不同的史料文獻,全面介紹粵語文化。該片用風趣幽默的方式介紹了以下內容:
.粵語的起源:由古代北方中原漢語加上嶺南本土部落語言混合而成。
.粵語的分布:全球約有一億兩千萬人使用粵語,主要集中在廣東的中、西、北部。
.粵語的發音:粵語有9個聲調,一共有10,620種語音。
.粵語的詞彙:包含古代詞彙(例如:諗、企、晏)和新造詞彙(例如買單、淡定、八卦等)
.粵語的現狀:粵語傳播受忽視的威脅
該視頻在推出以後,立刻引起國內不同媒體的報道,並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喚起了大家對地方方言的關注。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嘉穎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