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其最新網誌中指,從宏觀角度來看,受惠於國際經濟重心東移,本港競爭力其實是向上而非下滑,2002年,本港排名只得第十三,其後拾級而上;而今年由於亞洲經濟增長放緩,排名與新加坡及台灣一樣有所下降(本港仍為亞洲第一),但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對本港整體評價仍然不俗,尤其是國際貿易及投資、商業法例及技術基建方面,都有正面評價。
曾俊華指,相對上世紀80年代,每年經濟增長高達10%以上,本港今天增長速度無疑較慢,難與發展中地區比較,情況與其他先進經濟體並無兩樣。不過,面對激烈競爭,本港必須繼續向前,穩住基礎,同時尋找新發展方向。
發展新產業非因支柱失勢
曾俊華續說,本港有四大支柱產業,去年當貿易及物流業受外圍因素影響時,旅遊業仍然興旺,帶動零售和其他相關行業,令經濟仍能維持增長,維持全民就業。他強調,同意產業可以更多元化,發展更多新產業,這不是因為四大支柱已經失去優勢,需要替補,而是希望為年輕人提供更多高質素的就業選擇,也為長遠經濟發展製造更多機會。
但他指,新產業需要時間孕育,需要經過市場洗禮,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可能在數年間,發展到四大支柱的規模,故本港更要珍惜現有四大支柱,也必須明白新產業的規模必須達到critical mass(臨界質量),才有國際競爭力。
曾俊華又指,從宏觀來看,受惠於國際經濟重心東移,本港競爭力其實是向上而非下滑,並指無意讓大家以為政府不思進取、滿於現狀,只是希望提供一些客觀的資料,讓大家對本港情況有更全面了解,希望社會討論經濟發展時,能更深入、更有針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