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港府採取六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組合,包括透過修改規劃用途、重建、收地、填海、發展岩洞及重用前石礦場等途徑,藉以增加中長線土地儲備。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就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諮詢,包括在馬料水、青衣南、大嶼山欣澳及小蠔灣、屯門龍鼓灘填海以及在中部水域興建大型人工島,筆者對大嶼山欣澳、屯門龍鼓灘以及興建大型人工島幾項認為可行性較高。
香港山多平地少,自開埠以來,不斷利用移山填海,為不斷膨脹的人口,提供可發展為住屋、商業、工業、休憩設施等的土地。面對中長期土地儲備的不足,政府有需要想方設法,增加土地供應,否則便要承受土地供不應求的後果,即是樓價高,尤其年青一代無法上車的情況,筆者呼籲大家盡量支持港府每一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
九七至今,因為金融風波影響市道等種種原因,香港沒有在土地開發方面做功夫。2003年沙士襲港,港樓價下跌到低谷,港府甚至採用勾地制等讓買家決定供應的方法來緊縮市場供應,直到2010/12年間,歐美採量寬政策,市場資金充斥,利率低企,社會對樓房的需求增但短期內市場供應有限,供求失衡做成樓價大幅攀升,新一屆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以遏止樓市投機炒賣,但最終穩定樓價的治本之策,還是要靠增加供應。
東涌建均衡發展新市鎮
「填海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物,舊啟德機場是靠開山取來泥土作填海而取得的,香港的新市填,包括沙田、屯門、荃灣及青衣、大埔以至將軍澳等都是靠填海及規劃拓展而成。新近諮詢的各項填海計劃,部分是老調重彈,但今天的客觀環境已跟當年有很大轉變。北大嶼山欣澳填海是可行的,港鐵東涌線為該區提供出入市區之間的快速交通連繫,現時該地附近沒有屋苑,不怕有景觀遮擋等反對聲音。筆者建議把握機遇,同步研究把東涌發展成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的新型市鎮。
東涌鄰近多項跨域基建設施,包括港珠澳大橋、赤鱲角連接屯門海底隧道及深西快速軌道、規劃中的機場第三條跑道等,筆者支持「大嶼山發展聯盟」的建議,採商住發展模式,加強大嶼山中檔次旅遊配套設施、加設大型商場及零售設施,一方面分流市區的旅客,把旅客吸引留在大嶼山消費,同時為東涌創造就業崗位,減少居民長途跋涉到市區上班。或許現時應設立類似「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的政府辦公室,去統籌港境西部發展包括東涌新市鎮擴展的規劃及執行工作。
龍鼓灘可作屯門延伸
龍鼓灘一帶目前尚未發展,該地鄰近「赤鱲角連接屯門海底隧道口」以及「港深西部快速軌道」的接駁點,透過鐵路建設,龍鼓灘有條件被發展成屯門新市鎮的延伸,為在港西部工作的工程人員及經常來往深西的人士提供住宅及社會設施用地。但在龍鼓灘進行填海工程之前,先要解決怎樣保育龍鼓灘的美麗海灘,以及妥善回應龍鼓灘村村民的意見。
在港境中部水域建大型人工島,看建議的規模,是未來提供大型土地作長期土儲的希望。筆者原則上支持這個選址,初步提兩點,第一,大型人工島的成敗繫於與陸上交通的接駁連繫,應以橋樑或隧道連結香港仔及南丫島,配合鐵路連線,人工島便可發展成港南新型新市鎮。第二,港南水域適合發展國際遊艇賽等水上活動,在新人工島規劃中,可考慮在海旁預留土地作這類用途及配套設施。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