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志強時評: 從香港電影看「文化港獨」的虛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08]     我要評論

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的重要基礎。「文化港獨」片面強調所謂文化「本土化」,虛化中國文化在香港文化中的地位,從而企圖達到其實行政治「港獨」、實質「港獨」的目的。但是,從香港電影百年夢工廠的歷史,可以看出「文化港獨」的虛妄。

 反對派過去幾年一系列「去中國化」的行動,如「反國教」、舉龍獅旗、搞「香港獨立」、呼籲建設「香港城邦」、「光復上水」、否認「香港人是中國人」、形容內地同胞為「蝗蟲」、叫嚷「中國人滾回中國去」、反高鐵、抗拒港深「融合」、反新界東北發展、「光復香港」、「港人自決,藍色起義」等等,這些排斥中華文化、妖魔化內地、「去中國化」的口號和行動,與今年以來反對派策動的「佔領中環」一脈相承。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去年反對派掀起的「反國教」風波,實質上是一場惡劣的「文化港獨」運動,與「文化台獨」一脈相承。「反國教」是要一刀切斷中國歷史文化臍帶,一刀切斷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的聯繫,一刀切斷香港的年輕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要從香港青少年的頭腦裡徹底抹掉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印記。清朝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從香港電影百年夢工廠的歷史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最深刻的、一以貫之的。百年的香港電影在多種文化的夾擊中,依然保持著鮮明的中華文化脈絡。香港電影始終高揚中國文化的旗幟,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從香港電影百年夢工廠的歷史,可以看出「文化港獨」的虛妄。

香港電影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

 表現抗擊外來侵略和謳歌中華民族氣節,這一主題在抗戰時期的香港電影中表現得最為顯著。1937年上海淪陷後,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上海影人第一次南下香港,推進了香港電影界的抗日浪潮,他們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抗日題材影片。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面前,香港影人表現出了高貴的民族氣節,沒有一個從業人員淪為漢奸,這使日本侵略者妄圖利用香港的有利條件建立敵偽電影基地的陰謀,遭到了徹底的破滅。

 香港電影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體現在恪守中國傳統的人倫觀、道德觀和家庭觀方面。這一主題貫穿了香港各個時期的影片,在五六十年代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時期的粵語名片大力宣揚了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相濡以沫,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傳統特色。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氣節

 中華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正直勇敢、匡扶正義、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以及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香港電影一直延續著這樣的傳統,在銀幕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謳歌中華民族氣節。香港電影貫穿了揚善懲惡的主題,它包括忠勇仁義、鋤強扶弱、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匡扶正義等內容。這一主題涵蓋武俠片、功夫片、槍戰片等類型的動作片,分佈在香港電影的各個時期。

 轉型之後的香港電影雖然注重了娛樂化和商業化,但在充斥著商業氛圍的製片環境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並未消失,而且被香港影人賦予了適合年輕一代觀眾的新時代內涵。比如六七十年代張徹和李小龍的武俠片中的主人公,再也不是五六十年代黃飛鴻式的老成持重及行俠仗義的儒家君子,代之而起的是年輕氣盛、快意恩仇的現代青年。

兩地電影文化不斷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港社會進入了一個越來越趨於多元化的時代。多元化的時代需要多元化的電影,但在多元化的格局中始終保持中華傳統文化,保持自己的優勢和活力,不至被荷里活電影所吞沒。香港電影在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之後,進入21世紀前10年的低谷。但在香港電影市場急劇萎縮的同時,內地市場卻在迅速崛起。據統計,中國內地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004年初,隨著CEPA正式生效,香港電影開始以合拍方式大規模進軍廣闊的內地市場。兩地電影文化不斷融合,新的電影文化面貌也隨之逐漸形成。

 由於兩地最容易溝通與形成共識的文化集中於中國傳統文化,故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詮釋或重新演繹,成為兩地文化交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這一主題的開拓,使得香港文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得到增強,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這突出表現在合拍電影的題材選擇上,如《赤壁》、《關雲長》、《白蛇傳說》等。由於香港文化中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觀照,使得這些傳統題材呈現出新的內涵,不僅具有時代感,同時具備國際性,提升了國際影響力。近幾年內地票房排行中,兩地合拍片佔有重要份量,這說明合拍片的質量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中國每年向外輸出的影片中大部分票房也來源於合拍片。

兩地電影文化互相取長補短

 經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30多年來兩地電影界的交流、合作和整合,已經開始出現一批融合兩地電影資源的「華語大片」,融合了內地、香港的資金、技術、人才、經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批「華語大片」在題材上,多數選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注意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學觀念上,試圖綜合內地和香港的經驗,如內地的文化反思、香港的商業理念等;在技術上,站在世界電影前沿,大量運用高科技、電腦特技製作,以製造視聽奇觀;在市場上,以海峽兩岸三地為共同市場,在內地創造出票房奇跡,並且進軍國外市場。兩地電影文化的融合,表現為互相取長補短。由此,香港電影文化多了幾分厚重,內地電影文化變得更為開放。

相關新聞
孔令瑜說謊成癖是反對派的悲哀 (2013-07-08)
廿四味:「佔中」幕後組織者都是大話精 (2013-07-08)
每周輿論動向:「民陣」遊行報大數遭強烈質疑 「預演佔中」落空因違反民意 (2013-07-08)
謝長廷訪港之行獲肯定 民進黨兩岸政策須調整 (2013-07-08)
志強時評: 從香港電影看「文化港獨」的虛妄 (2013-07-08)
打擊愛港團體 盡顯理屈心虛 (2013-07-08)
馬雲太極拳與霆鋒廚藝秀 (2013-07-08)
16載民主發展更勝百年英治 (2013-07-06)
回應市民訴求 維護繁榮穩定 (2013-07-06)
反對派催谷遊行人數不擇手段 (2013-07-06)
自留地:心連心愛民情意美 手牽手維港志氣揚 (2013-07-06)
東張西望:中韓關係改善意義深遠 (2013-07-06)
來論:陳玉峰庭內庭外不一樣 反口覆舌誠信何在? (2013-07-05)
廿四味:反對派又捏造「B計劃」 騙嚇手段並用 (2013-07-05)
斯諾登事件要如何善後? (2013-07-05)
志強時評:香港文化要在交流中豐盈生命 (2013-07-05)
參與「佔中」:何故?何苦?何必? (2013-07-05)
香港需要正能量 (2013-07-05)
來論:「民陣」篤數欺騙市民須向社會作出交代 (2013-07-04)
廿四味:黎智英懸紅但拒與警方合作 他怕什麼? (2013-07-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