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疊配文》劇照。鳴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節辦事處」
在最近的「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中,7A 班戲劇組演出了捷克劇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著名劇作《疊配文》。《疊配文》原名《通知書》(The Memorandum ,或譯作《備忘錄》),是哈維爾最具代表性的劇作之一。故事主要圍繞政府推行一種新創的官方專用文字「疊配文」(Ptydepe),描述局長Gross(歐錦棠飾)以及其他人跟這種語言周旋,弄至筋疲力竭、笑話連篇。
《疊配文》原劇通篇充滿嬉遊與荒誕感,但這次7A 班戲劇組卻採取了一種獨特演繹方式。
根據今次《疊配文》的改編與導演一休,雖然《疊配文》頗有喜劇的味道,但他今次「不只要求演員絕對不可以演得滑稽,反而要求他們要絕對的『真誠』。」(見場刊) 一休認為,「本故事裡的人,很認真的去做一些很荒唐的東西,他們愈認真,觀眾愈覺得好笑。然而,這一種笑是帶點苦澀的。如果體會到故事是在諷刺甚麼的話,笑完。可能難以釋懷。」(同前) 的而且確,現在《疊配文》中大部分演員都以非常認真的「正劇」演出方法去演,其中尤其以飾演局長Gross的歐錦棠與飾演翻譯中心秘書 Marie的馮幸詩為甚。然而,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哈維爾原劇的重點在於點出官僚體制下人類行為與語言的刻板與空洞。在《疊配文》中,官僚體制就像一部龐大並無人駕駛的機器,在其中,雖然眾人一直忙着,但局長秘長Hana整天忙着弄早嚏B午餐與購物,部門主任Helena老在打點大小派對,翻譯中心主任與疊配文專員一味在吃喝玩樂,卻彷彿跟部門真正的「工作」無關。又或者應該說,官僚體制這一部龐大的機器只需要維持運作下去,那管眾人所做的事,有多無聊。
依此而論,今次7A 班戲劇組的演繹,可謂完全捉錯用神。要知道,選擇以「正劇」的方法演繹,結果往往是讓角色變實在與有血有肉,這跟《疊配文》原劇所要求的「虛」與空洞性,剛好相反。所以,今次的《疊配文》演出往往有一種讓觀眾卡在「虛」與「實」之間的尷尬。就以Marie因違例幫助Gross而被解僱,Gross最後對Marie的臨別贈言為例。固然,歐錦棠現在「正劇」的演出方式,「入戲」地演繹這段具有人道主義色彩的激昂獨白,且也博取了Marie的感動。但當Gross最後因怯於體制,表示無力向Marie伸出援手時,Gross之前的說辭便霎時顯得很虛假。但問題是﹕《疊配文》原劇並不在意Gross說這段獨白時,是否有一點「真心」,而是一貫全劇的風格,僅將局長的說白視為虛辭。換言之,在今次7A 班戲劇組的演繹中,演員(與導演)的演繹跟劇本的風格分離,才令人有「唔上唔落」的尷尬感覺。其實,若果導演選擇以瘋狂鬧劇的形式,演繹《疊配文》原劇欲突出的空洞性會否更湊效?我不肯定,但7A 的演繹似乎呼應了某句時下的俗語﹕「認真你便輸了!」■文﹕小西
本欄由本地知名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