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朋友一家跟團旅行,遇上一位途中生病滿身病痛的女團友,他們對她悉心照顧。回港後,女團友頻密地與他們聯繫,明顯地渴求他們繼續關心。
有一老婦,經常為小恙求醫,診斷她沒大礙的醫生都被排斥,一味投訴自己患重病,會不久於人世。子子孫孫穿梭探望,連海外的也回來了,她仍投訴無人關心她。大家都看得出,她只為吸引家人和別人關心,不過這渴求卻無止境的,令家人疲於奔命。
這類人都是以個人的「不幸」、「虛弱」博取同情。但是就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也看不到別人所缺少的,把個人的重要性無限擴大,以自己為中心點,渴求別人都圍着他。外求的關心,又只會落得永沒滿足,成了不斷落寞的憾事。
這樣的人心真的好孤獨、寂寞,但這份心結不是往外求就可以,必須要自己往內求,改變個人的心態,才可以掃除那份永無休止渴求被關心的心理。
綜觀所見,這些人所欠缺的不是別人的關心,而是缺少了去關心別人的愛心。一個懂得去愛人、關心人的人,從來不會感到寂寞,因為世上需要被關心的人太多。他們可以從關懷別人的行動中,獲得了別人的感謝,別人的友情,更重要的是別人也從他所付出的關愛中,學會了去關愛他們。
關懷,是互動的,不是理所當然從不付出而單方面全盤接收,誰會願意做這樣的一個孤獨的付出者?關懷猶如談戀愛,需要互相付出的,愛情才能開花結果。
若以威脅的方式去博取關心,就更只會換來反感,至情、至愛也會因受不了而離棄,最後換來的是更加落寞。
認識一些朋友,無視自己的身體承受着難受的病痛或殘障,熱心幫助別人,花眾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義工,照顧弱少,換來尊重和豐盛的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