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余華自稱:「我有一個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秀,取決於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秀。」
余華是很喜歡俄國十九世紀的作品的。
他創作小說《兄弟》,也從中汲取寫作經驗。
余華說,他在寫《兄弟》不自覺地增強了敘述的強度,「增加了敘述強度也就增強了閱讀強度,這會加強小說的可讀性,像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那樣,像偉大時代的偉大作品一樣,令讀者激動。」
他說:「我一直很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他們的作品就很令人激動,敘述非常樸實,就算運用了寫作技巧,那種技巧也是爐火純青。」
余華強調地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文學技巧用得越多,說明他本身的作品越沒有力量。」
余華與許多作家一樣,在成名之前,曾有一段曲折的道路。
余華回憶這段創作道路時,說:「我年輕時給很多地方投稿,天天郵差過來,往我家郵箱裡塞東西。我父親如果碰上厚重的來信,就知道是我的退稿。某一天,我一下子收到了十幾封約稿信。我突然明白,我成名了,以後幾乎再也不會有退稿了,心情非常激動。但是此後,我對這再也沒有強烈的感覺了。所以人家問我,盛名之下有無壓力,我覺得是沒有的。而現在的『八十後』,也不必太在意成名的問題,好好寫作就可以了。他們這代人中,必定會有大師出現。」
余華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此前他發表了二十幾篇小說並未受到重視。直到這篇作品發表後,深得李陀等著名評論家的好評,余華才一舉成名。
余華曾表白:「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這也是余華小說本文的真實——套他的話說,是更接近真實。
余華有一個博客,言論開放,見解新穎,很受歡迎,二○一○年獲騰訊網頒授「年度最具影響力微博」。
余華目前在《紐約時報》寫專欄。他告訴我,每周一篇。他用中文寫的,電郵到《紐約時報》,有專人翻譯。
他每周還要與翻譯溝通、並演繹他的原意,還頗為費勁。
這個專欄頗受美國讀者歡迎。
他在《紐約時報》寫過一篇關於中國盜版的文章,頗含有戲謔的成分。
余華寫道:「盜版屢禁不止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社會對盜版和假冒偽劣產品存在着一個巨大的需求市場。當中國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時,仍然有超過一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在物價飛漲的中國,數量龐大的貧窮人口構成了盜版和假冒偽劣產品的需求市場。他們沒有能力去消費正版的有質量保證的產品,只能消費便宜的盜版和假冒偽劣產品。」
余華說:「他們的生活被毒大米、毒奶粉、毒蔬菜、毒火腿、毒饅頭、毒玩具、假雞蛋、石膏麵條們所包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吃下劣質的食品,使用劣質的日常用品。他們中間的不少人需要知識需要看電影需要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他們買不起正版的圖書,只能買便宜的盜版圖書。所以我在大學演講時說過:如果這個巨大的貧窮人口問題不解決,我的書被盜版是應該的。」
這是余華式的幽默,但這個幽默有點蒼涼!
(《怪傑余華》之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