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曉鳳
現在人們都對醫德不太滿意,認為醫生太急功近利。不過,依然有不少好醫生,在浮躁的醫風中堅守着醫生的良知。
不久前因為突然膝蓋疼痛,去北京一家醫院看病。拍了片子,一位年輕大夫草草地看了幾眼,就診斷為嚴重關節炎以及骨質疏鬆,接着大筆一揮,中藥、西藥的開出一堆,花了好幾百元。吃了幾天藥之後,我心存疑慮,就去專門查了一下骨密度,結果出來卻顯示骨密度完全正常。我又去醫院看門診,這回接診的是位看起來很穩重的中年大夫。他仔細地看了看X光片和骨密度檢測結果之後說:「你的密度保持得非常好,完全不需要補鈣。只需要吃幾周治關節炎的藥就行了,沒必要吃那些治療骨質疏鬆的藥。」
他說,人只要能正常行走,即使腿部有一些瑕疵,完全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定期保養,以及持續鍛煉,來恢復腿部健康。結果,這位大夫只開了一種防治關節炎的西藥。
知道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嚴重的病,也不需要吃那麼多的藥,讓我的心情驟然輕鬆。我想,同樣的病情,怎麼不同的醫生處理方式如此不同呢?
早就聽說過,如果骨密度正常,盲目補鈣會加重肝、腎負擔以及腸胃不適,甚至帶來其他疾病。可是在醫院看到,很多檢測骨密度完全正常的中老年女士,都在長期吃着昂貴的治療骨質疏鬆藥品,以及大劑量的鈣片。現在不僅兒童盲目補鈣,中老年人也陷入盲目補鈣的誤區。有多少病是盲目吃藥造成的?如果調查統計一下,可能不是個小數字。如果都像以上醫生堅持無病不開藥,會減少很多盲目吃藥帶來的不必要傷害。
在北京治療牙齒非常昂貴。做一顆牙冠就得幾千元,種植牙齒得幾萬元。一次,我有顆牙齒碰掉了一小塊,去了北京一家知名的口腔科醫院看牙。一位年富力強的牙科大夫仔細地看了看我的牙齒,說:「你的牙齒不需要處理,因為只不過是掉了一小片,如果處理,需要磨掉的部分更多,還可能傷及旁邊的牙齒,不如就這麼使用,等不能正常使用了,再來修補。人體不需要那麼完美,只要能正常運轉,不影響生活質量就行了。」
同樣的病,不同的的治療方案,對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結果。多年前,我因為腰部疼痛去一家三甲醫院掛了個專家號。掛號費比普通號貴了很多。可那位專家只是匆忙地問了一下病情,就開出了幾百元的藥,並說如果再疼就得手術。從進診室到出診室不過幾分鐘時間。
吃了藥不見好轉,就又去了一家中醫院骨科看。一位很有名氣的中醫骨科醫生認真看了我拍的X光片,聽了我的病情之後說,這是一種常見的腰病,只要堅持每天做腰部保健操,便能恢復。接着,他便耐心地教了我一套腰部保健操,卻沒有開出一分錢藥。我回家後一直堅持做那套操,腰果然很快不痛了。做保健操八九年了,腰疼再也沒有犯過。
這位醫生的診室外,總是排隊等候着很多病人。有些西醫治不好的骨病,他用中醫保守治療方式,花費不多卻能得到很好的療效。有些西醫建議換股骨頭的病人,他也能用中藥治癒。病人們說,更難得的是,這位大夫對病人全都一視同仁,態度總是那麼和藹耐心。有些病人為表示感激非要塞給他紅包,他全部不收。醫術精湛又醫德高尚的大夫,在當代社會中是多麼的難得!
雖然經歷了幾次沒有「治療」的門診,但我心裡對那些只提建議的大夫非常服氣。同時,也明白了人體與疾病之間,有着矛盾又統一的關係。好醫生往往更多關注人體和諧,而不是過多地進行醫療干預。不作為或者少作為,有時正是最大的作為。醫生高尚的人文情懷,保全了患者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也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可惜,這樣的大夫在為醫院創收方面,肯定不如那些動輒開出大醫方,動員病人進行手術的醫生。在醫院流行的量化考核方面,也肯定是吃虧的。
這樣做是否值得,憑的就是大夫的價值觀了。其實,那些花時間與病人溝通的大夫,他們診病的含金量更高。大夫的對病情治療的決策及對病人的建議,是基於深厚的學識水平,以及多年積累的可貴經驗之上的。用最小的成本讓病人恢復健康,才是醫療的最高境界。有業內專家建議說,醫院應該大幅度提高門診大夫掛號費,讓病人為大夫診病的技術含量買單,而不是逼大夫用「賣藥」以及過度醫療的提成賺錢。
因為醫院流行以創收為中心的量化考核,過度治療成為一些醫生提高自己收入的方式。於是吃藥能治好的病,就得打針以及輸液;保守治療能治好的病,非得進行手術。北京各大醫院的輸液室中,總是人滿為患,手術室就像一個流水作業的大車間,從清晨到夜晚,排滿了等着做手術的病人。有的病人,僅檢查費就得花上幾萬元。病人是知情權甚少的弱勢群體,醫生怎麼說就怎麼辦,還生怕看不上病。
一次聚會碰到了一位朋友,她因為肥胖得了心血管病,每年都會入院治療。剛50多歲,就已經被動員做了好幾個支架。可是這些支架並沒有讓她恢復健康,因為不願意放棄大塊吃肉的習慣,她更加頻繁地入院。據業內專家說,很多心血管病人其實都不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可是做支架有利於醫生創收,所以無論是否需要,有些大夫都要極力動員病人手術。
曾在北京王府井書店看到一本關於健康的圖書。書的中心內容,是闡述人類肌體的抗病能力。書中列舉的很多科學調查顯示,人體自身有着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保健調理,很多初起的疾病,都能在無醫療干預的情況下自癒。而對人體的過度醫療干預,往往會破壞人體平衡,帶來對健康的損害。
我覺得,真正有水平的好醫生,應該謹慎地使用醫療手段,能夠治病於未病之中,積極傳授有效的保健知識;而不應熱衷於小病大治。醫院考核中,能否把醫德而不是創收數額放在首位呢? ■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