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有些名詞或非名詞,過了幾個年代,就完全失去原意,明明是正面的,都變了負面,英文的Companions,莎士比亞時代就含有貶義,到了今天,不是老友記就是粉絲,大公司夥伴,還是好拍檔;同樣在莎士比亞時代,讚賞名人,Notorious這個稱呼,是正面好名詞,今日你用來恭維名人,他不黑口黑臉就稀奇了。
中文類似由負變正由正變負的名詞和非名詞更多到數不清,諸如過去尊稱上了年紀的男士阿伯,上了年紀的女士阿婆,給人稱呼阿伯阿婆的男女,無不欣然應諾,今日除非是親屬關係,三九唔識七,自認後輩這個尊稱阿伯阿婆也成了忌諱,電台長者節目,都改稱公公婆婆為哥哥姐姐了,不為什麼,就是上了年紀的男女都怕老;不像幾十年前以認老為榮,男愛自稱老子,女愛自稱老娘,現代人就是談「老」色變。(所謂現代人,其實都是港人,大陸台灣敬老風氣仍盛。)
近日對韻文有了興趣,經常翻閱張相的《詩詞曲語辭匯釋》,發覺裡頭不少古人用語,就跟今人大有差異,最令人驚奇的,還是「弟子」和「子弟」兩個名詞,原意跟今日太不一樣了。
大家都知道,學校給家長發通告,都慣稱學生為「貴子弟」;學生給老師寫信,無論雅屬還是心儀,都自稱為弟子,可是在明朝之前,就不是這個意思了,原來子弟是指嫖客,弟子不是妓女也是優伶:白居易《長恨歌》中「梨園弟子白髮新」,弟子是指官妓,跟今日的弟子含意可真是相去十萬八千里,今日正面的好名詞,在幾百年前那麼負面,到底是怎樣轉變過來,真希望有專家研究一下。
「千古」一詞,在明朝還是對生人的尊稱,不是今日白事花圈上題款才用得着。書畫鑑證家看到書畫出現「雅屬」二字,便知不是出自明人手筆;雅屬二字清朝才開始沿用。何止一本通書不可看到老,語言也有它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