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蒯轍元
當下中國,是立足於一個三十幾年經濟騰飛卻難以為繼且社會矛盾叢生的社會形態。從習近平主席兩次提及「不能犯顛覆性錯誤」不難看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準備在改革的問題上打一場硬仗,同時無論怎麼改革,都必須確保有序進行,「穩妥審慎、三思而行」,重大政策措施一定是先經過試驗,然後推廣。習近平的風格就是穩妥堅毅執着,同時具備開拓性和靈活性,沒有把握的絕對不做,有把握的就要大刀闊斧,果斷推進。中國不僅要「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要讓其他強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共同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世界夢,這就是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與文明擔當。
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7日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星期六新聞》節目獨家專訪時強調:「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於擔當,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不能犯顛覆性錯誤」,這是習近平第二次提及這一觀點。去年10月習近平在出席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就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習近平在APEC峰會發表的演講和此次接受俄媒專訪時的談話,提綱挈領地描繪了中央下一步改革的路線圖。
看待什麼是「顛覆性錯誤」不能簡單化
具體到什麼是「顛覆性錯誤」?引起國內外不少解讀。有人說,顛覆性錯誤就是向左轉,放棄改革開放走「回頭路」,回到計劃經濟老路上去;有人說,顛覆性錯誤就是向右轉,盲目衝向西方吆喝的方向,使改革列車跌下萬丈懸崖;有人說,目前是攻堅期和深水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如果此時出現大的問題,就可能前功盡棄,無法挽回無法彌補;有人說,顛覆性錯誤就是像蘇聯一樣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有人說,顛覆性錯誤還包括國際問題,中國要妥善處理大國崛起中的問題。
有人從「向左轉」和「向右轉」來解讀顛覆性錯誤,但早在2013年初,習近平就提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30年不能互相否定的觀點,這顯示處理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與新中國全部歷史的關係,不能簡單化。「不能犯顛覆性錯誤」,這個根本性問題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經濟方面,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別說解體,就是大規模動亂,都會給中華民族和世界帶來深重災難。因此,不管怎麼看待什麼是「顛覆性錯誤」,都不能簡單化。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和矛盾錯綜複雜,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十分棘手,啃難啃的硬骨頭稍有不慎就會啃碎牙齒......因此習近平強調,深化改革就要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方向要準、行駛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不能犯顛覆性錯誤」飽含嶄新時代內涵
對什麼是「顛覆性錯誤」的解讀,必須從中華民族近代發展史的高度來看問題。19世紀中後期以來,中國實際上靠憂患圖存、憂患救亡、憂患立國、憂患崛起。正如梁啟超所言:「必有憂國之心,然後可以言變法;必知國之危亡,然後可以言變法。」憂患意識促進民族覺醒,民族覺醒化作變革社會的推動力,直接觸發了中國近代以來的一系列救亡圖存運動和變革運動,包括當代的改革開放。習近平指出:「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國若一旦出現「顛覆性錯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會失之交臂。在這關鍵時刻,習近平兩次強調「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在具有厚重歷史深度和深刻歷史背景的憂患意識中,飽含了執着堅毅、穩妥審慎、開拓進取與靈活應變的嶄新時代內涵。
當下中國面對的嚴峻局面
改革開放35年的中國,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貧富懸殊、城鄉差距拉大;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發展滯後;粗放式生產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安全事故頻發;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等等。中國在取得史無前例的成就時,也遇到了空前的矛盾和阻礙,「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描述19世紀英國社會的這句話,完全可以引用來描述當下中國。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主要論點是「不改革舊制度將難以為繼,而改革卻可能引發革命」,目前中國的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但又要避免引發摧毀性的革命式動盪,也是當下中國面對的嚴峻局面。
過去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硬骨頭十分難啃
中國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剩下的難啃的硬骨頭,其實都是在過去35年中形成的新的矛盾和阻礙,例如如何面對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如何面對國企的過度壟斷和低效,如何面對無所不在的政府之手,如何面對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如何面對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以及分配不公,如何解決發展和環境的尖銳矛盾等等,都是下一步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而且這些硬骨頭不是舊有的硬骨頭,而是在過去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硬骨頭,既前所未有又十分難啃。
「十指彈琴」治國的高超成熟境界
習近平表示,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還不高,治理這樣一個國家很不容易,必須登高望遠,同時腳踏實地。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有的時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時候又要以小帶大、小中見大,形象地說,就是要十個指頭彈鋼琴。毛澤東曾說:「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按下去,那就不成調子。」習近平以「十個指頭彈鋼琴」比喻治理中國,是一種高超和成熟的境界,已經不是摸着石頭過河式的治國狀況了。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指出:「小國的目標是國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國則注定要創造偉大和永恆,同時承擔責任與痛苦。」作為傳統的世界大國,中國不僅要「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要讓其他強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共同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世界夢,這就是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與文明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