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臻
有時中國內地發生的事很有「中國特色」,外國沒有的。二零一四年春晚有個小品節目《扶不扶》就是想講「看到有人摔倒了,你會扶嗎」這話題,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警醒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信。可是大家笑完後,熱議後,還是發生「深圳一女士在地鐵口暈倒無人急救而猝死」事件,這說明因助人反被敲詐或惹麻煩的問題已成為市民的心魔,不易驅除。
曾幾何時中國內地是以民風純樸,人民熱心助人見稱,年輕人都推崇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的壓力,現在可能不易做到事事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但善心和愛心不應該因為社會變得現實而?失。
善心和愛心不需要奉獻你的財富性命,只需要你做人處事時不要只顧自己利益而損害別人。當你為多賺錢而生產劣質食品時,想一想如果你家人也吃了會怎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呀!想一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賺了黑心錢都花不安心。當你遇到一些生命受威脅或生活陷入困境的人時,如果你有能力就伸出援助之手,拉他們一把,這不需要你付出重大的代價,而且你的善心會讓受助者感激一生。許多香港人讀書時不像內地要學習思想教育課,他們都是從宗教信仰或參加公益活動中漸漸培養出做人要有善心和愛心。
香港特首梁振英有句話講得很好:民生無小事,社會上的凝聚力,建立人心的互信就是由關心他們的生活開始。近日有內地省市主辦的「都市文明有禮.鳳凰與善同行」大型社會公益活動,他們進行街頭測試。找志願者在廣場突然「摔倒」,表情十分痛苦,測試市民的反應。有人看了一眼若無其事地走過;有人是遠遠地站住觀望;有人上前詢問後伸出援手,結果扶起摔倒的志願者的好心小伙子被獎一架汽車。他扶之前不知會換來獎勵的。獎勵是個手段,活動旨在倡導文明禮儀、助人為樂,傳遞社會正能量,傳揚崇尚高尚的道德。
其實當政府機構和執法部門聽到市民說:「不是沒有愛心,而是太擔心好人沒好報。」「扶了怕惹禍」的心聲應該反思,這種社會的信任危機是源於甚麼?你們是否也有責任?某些執法人員為何分辨不出誰是無心的跌撞,誰是刻意跌倒而故意敲詐?為什麼會發生有些地方的懲罰機制竟然是欺善而不治惡?正義是否得到彰顯?別以為一樁街頭小事就馬虎處理,草草解決了事。可知社會的正義和互信就在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流失。現在有城市運用監控還施援者清白,以對付存心勒索的人已見效。有律師教市民在遇事時,若施救之前先用智能手機錄影,照相還原當時的事實,以便可自保,雖然可行,但是救人是刻不容緩,却先花時間自保再救人,這樣做很悲哀。建立好的社會風氣是整個社會的進步,需要市民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