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香港)業務部副總經理 林振輝
與電商的風光相比,去年內地百貨行業完全被籠罩在陰霾之中。去年「雙十一」天貓淘寶創下單日35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銷售紀錄,對比上海54家百貨商場全年總零售額只有309.93億元,甚至不及淘寶「雙十一」一天的營業額。在經濟增速放緩、電商野蠻擴張及限制「三公」消費的背景下,2013年內地百貨業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行業淨利潤增速出現大幅下滑。筆者認為,內地百貨業的困境短期內難以改善,惟已作出改變的公司可能會有轉機出現。
電商衝擊 百貨業利潤降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130家會員企業的銷售額雖然同比增長11.55%至6,437.68億元,總利潤卻同比下降0.87%至100.56億元。百貨業淨利潤下降有許多原因,其中最主要一個就是電商迅速發展帶來的衝擊。
據麥肯錫(McKinsey)諮詢公司去年發佈的報告顯示,通過分析內地266座城市的消費模型,網上每消費1美元,會替代實體店0.60美元的消費,可見網上消費對實體店銷售衝擊非常大。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內地網購銷售額增長31.9%,比百貨業高出21.6個百分點。由於網店經營成本低,商品種類多,包括淘寶、京東商城在內的電商近年發展迅速,侵蝕傳統百貨零售市場的同時,也在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影響更大。
限制「三公」消費餘波尚在
百貨業利潤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限制「三公」消費。去年年初政府出台文件限制「三公」消費,導致男裝類產品及高端護膚品等高端消費品的銷售明顯下滑,預計今年跌勢仍會持續。去年年初國際金價下跌引發中國大媽的搶金潮,金銀珠寶的銷售大增,去年三月份銷售增長一度達到71.9%,有效彌補其他消費的減少。但去年下半年以來消費者對黃金的熱情有所下降,金銀珠寶的消費增速有所放緩。
百貨公司紛紛積極求變
面對電商咄咄逼人的攻勢,傳統百貨業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包括新百貨在內的百貨公司已經推出生活休閒用品方面的自營品牌,毛利率可高達50%。百盛和金鷹等百貨公司則增加餐飲娛樂等設施,試圖改變傳統百貨單調及同質化的情況。除此之外,許多百貨公司紛紛「觸電」,例如茂業與微信合作推出24小時購物平台,銀泰與阿里巴巴成立合作公司發展線上線下融合(O2O)業務等。
這些改變短期內難以給百貨公司帶來更多利潤,觸電甚至可能會迫使百貨商品降價,使毛利再承壓。不過,危與機向來並在,惟有改變才可帶來轉機。儘管短期內內地百貨業仍難言復甦,但可以關注個別公司的改變和發展,畢竟內地巨大的消費潛力仍未完全發揮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