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東張西望:和平憲法評諾獎可制約安倍


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諾貝爾和平獎正式將「憲法第九條」列入候補名單,實際是國際社會對安倍發出的警號。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已表明世界愛好和平的主流聲音,都反對安倍的右傾主義。如果說,諾貝爾和平獎之前授予奧巴馬,使其不敢輕易對敘利亞動武,那麼期待日本人民另類的反安倍行動奏效。

日本二戰死者家屬及民眾,還向大阪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認為安倍晉三去年12月參拜靖國神社侵犯了日本憲法所保障的民眾「和平生存權」,要求安倍停止參拜。民眾認為安倍晉三的個人行為導致了日本外交局勢緊張,使民眾的聲名和自由陷入危機,而類似這樣的訴訟在日本東京也將出現。

安倍晉三上台後,朝思暮想希望修改的「憲法第九條」,其主要內容是「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包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以及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而安倍修憲就是要解禁集體自衛權,並規定自衛隊的存在,把集體自衛權的任務授予自衛隊,使其能在國際社會得以開展行動,令憲法第九條成為一紙空文。

令安倍對修憲徹底死心

反軍國主義的日本國民提出申請,他們認為正是和平憲法才保證了日本這些年得以在平穩的環境中,將發展軍事的力量轉移在發展民生方面。提出申請,恰是反映日本的主流民意,若最終得獎,安倍可要對修憲徹底死心。日本人民成為和平獎得主,變相捍衛了「第九條」,安倍再賴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

安倍晉三去年參拜靖國神社不但引致中韓的強烈抗議,就連美國亦看不過眼。不但是歷史責任觀的扭曲,更在亞太攪起渾水,無端起禍。就安倍的右傾路線,國內外反對聲音此起彼伏,而美國一方面要幫安倍善後,緩和亞太局勢,另一方面又要借助日本重返亞太,美國對日本的利用因素和美國對待日本的策略相匹配,正是美國鷹派的縱容,使到修憲的氣焰更為囂張。

由於美國在烏克蘭局勢受制於俄羅斯,刺激了美國的鷹派,他們出於毫無道理的冷戰思維,近期多次轉彎抹角提及中國威脅,暗示中國會效仿俄羅斯收編爭議地區,而防長哈格爾訪問亞洲時,更高調支持解禁集體自衛權,想釋放日本軍力,利用日本協助再平衡戰略,重返亞太。

哈格爾此行是月底奧巴馬亞洲之行的暖場鋪墊,支持解禁集體自衛權,的確給了安倍遐想的空間,對奧巴馬政府抱有更大期望。但是,畢竟美國也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主要制訂國,繼續維護這一秩序符合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的鴿派不給安倍政府好臉色。有美國人自費製作釣魚島真相的紀錄片,正是反映安倍政府扭曲事實不得人心。

另一方面,美國和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亦是美國利益所在。奧巴馬和習近平的良好關係,也不會讓鷹派主張走得太遠。安倍致力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擴張軍事力量,最終也會傷害美國的利益,例如,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就可能保不住,相信奧巴馬也看到這一點。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安倍要帶領日本逆勢而行,還好,日本民眾比他聰明,要他懸崖勒馬。美國的遊戲也有紅線,美國需要日本的基地,安倍自建軍力則犯了喧賓奪主大忌。

相關新聞
鼓吹「7·1」行動禍港 反對派內部爭奪「佔中」主導權 (2014-04-19)
東張西望:和平憲法評諾獎可制約安倍 (2014-04-19)
揚清激濁:積極促進大珠三角融合發展 (2014-04-19)
自留地:陳李「哭洋庭」引狼入室 (2014-04-19)
「公民推薦」有違基本法 (2014-04-19)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五條b項不具有在香港適用的法律效力 (2014-04-18)
新思維 新姿態 新動力 (2014-04-18)
公民黨上海行一黨四立場原因為何? (2014-04-18)
民主大出賣 陳李引狼入室 (2014-04-18)
從內地多買電需注意的事項 (2014-04-18)
陳方安生訪美銷政改方案乃開門揖盜 (2014-04-17)
來論:上海行顯積極成果 激進勢力綑綁反對派溫和人士受挫 (2014-04-17)
政改點評:破除「公民提名」魔咒 回歸政改討論正軌 (2014-04-17)
議員訪滬既拉近了溝通距離 又顯示了中央誠意 (2014-04-17)
主席「剪布」要快、狠、準 (2014-04-17)
理性溝通依法協商 (2014-04-17)
廿四味:《蘋果》叫出「港獨」口號意欲何為? (2014-04-17)
走向設計之都 (2014-04-17)
李陳甘當「臭棋」 亂港醜態表露無遺 (2014-04-16)
來論:長毛不要耍無賴 (2014-04-1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