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內地多買電需注意的事項


周全浩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訪問教授 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於上月展開能源諮詢,檢討本港2020年後的發電燃料組合,並將與兩電商討2018年後本地電力市場的長遠發展。諮詢文件提出兩個方案,因考慮到部分市民自福島事故後憂慮核安全,政府建議維持從大亞灣核電站輸入兩成電力。方案一建議效法澳門,以非專線(non-dedicated line)從南方電網輸入三成電力,本地天然氣發電比例增至四成,煤電的比重銳減至一成,使內地電力佔本港整體電力供應的一半。方案二則建議把天然氣的發電比重提高至六成,煤電的比例降至兩成。惟從內地多買電力存在許多不明朗因素,犖犖大者,本文將從供應穩定性和成本兩個方面,作探入討論。

須保障本地電力供應安全

首先,從內地買入電力的供應穩定性,一定比本地發電為低。內地經濟發展蓬勃,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進行,金融業和銀行業發展輝煌,工業發展風馳電掣,人均收入提高,愈來愈多人追求電氣化生活,故其電力需求增長得十分快,如裝機容量的增長速度追不上,便會缺電。未來區內是否有足夠剩餘電力供給香港,成為疑問。調查顯示,兩電每年平均停電時間為兩分鐘,而南方電網則約為五小時,可見南方電網的供電穩定性比兩電低。鑑於內地近年經常發生停電及斷電事故,不少港人擔心,聯網後如遇內地斷電,本港亦被波及。

若要從內地買入電力,政府必須設法降低缺電風險,保障本地供應安全。例如政府可運用專線(dedicated line)從指定的電站輸入電力,一方面電力將優先供港,另一方面,一旦發生事故,香港可追蹤缺電源頭,要求南方電網「對症下藥」而恢復供電。這亦是香港從大亞灣進口核電的輸配電模式。現時南方電網的裝機容量達二十萬兆瓦(Mw),如以非專線供電而不清楚輸入的電力來自何處,一旦缺電,將不能即時「對症下藥」。

固然如南方電網願意向中央政府承諾,發生事故時電力優先供港,可大大提升本港供電安全的保障。前提是中央和香港政府須要共同參與,兩電和南方電網的電力貿易談判,才有利達成具約束力的「優先供港」條款。若只有兩地業者進行協商,沒有官方參與,談判將困難重重 。

環保與電費要作出取捨

既然本港發電的供電穩定性比輸入內地電力高,而兩個方案成本相若,香港自行生產天然氣電力,似乎對香港長遠發展比較有利。諮詢文件提到,香港沒足夠土地興建新的燃氣發電機組來應付需求,但這個說法不太確切。

以中電為例,爛角咀發電廠的八台天然氣發電機組,在1996-2006年陸續投產,廠房另預留額外土地作擴建用途;青山燃煤發電廠A廠房,於1982年投產,至今已運作30多年,將來機組老化而陸續退役後,可考慮把它重建成天然氣發電站。如是者,這些空間足夠中電多年使用。又如港燈南丫發電廠,在九十年代填海擴建,當時計劃可容納八台天然氣發電機組,現只有兩台投產,還有空間多建六台機組。可見香港不缺乏土地。

若選擇提高本地天然氣發電比例至六成,社會需要面對一定的加電費壓力。天然氣雖然環保,但其發電成本比傳統火電貴。加上香港不生產天然氣,全部燃料依賴進口,進口價格跟隨國際能源市場波動,政府和兩電都欠缺價格主導權。近年國際油氣價不斷飆升,新簽定的買氣合同會比傳統氣源貴,造成加電費壓力。這是追求環保的交換條件,視乎市民如何取捨。

再說, 從內地輸入電力的成本因素亦不明朗。雖然黃局長多次叫港人放心,舉例指貴州水電的發電成本約為每度電三毫,推論內地買電成本一定比本港發電成本便宜;但結論猜測成分重,市民宜謹慎看待。

局長所指的「發電成本」,只計算內地水力電站的營運成本,不包括輸配電成本及南方電網的利潤等。以澳門為例,從內地買電的成本為每度電約0.8元,電力售價則約為每度1.3元。香港從內地輸入電力額外成本亦不菲,如需動輒數百億元鋪設跨境輸配電網,及包括兩電和南方電網的利潤等。因此,最終買電成本未必如黃局長所言般低。

現時政府主張以非專線供電,將增加議價談判的難度。南方電網的發電燃料組合中,六成二為火電,三成一為水電,核能和風能各佔6%和1%。若以非專線供電,香港則無法辨析輸入電力的發電方式及來源地,使訂價困難。南方電網會如何釐定「成本」,將充滿許多未知數。

買電成本取決於兩電和南方電網的議價談判,但兩地業者存在利益矛盾,如只有它們討價還價,將難以定出雙方均認為合理的價錢。南方電網雖是國企,但遵循商業原則運作,期望賺取合理利潤,而兩電則希望買電成本愈便宜愈好,一方面好向市民交代,另一方面可紓緩天然氣發電成本的上漲壓力。固然,倘得兩地政府共同參與談判,扮演平衡角色,相信可有助兩電談得比較合理的價格。

相關新聞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五條b項不具有在香港適用的法律效力 (2014-04-18)
新思維 新姿態 新動力 (2014-04-18)
公民黨上海行一黨四立場原因為何? (2014-04-18)
民主大出賣 陳李引狼入室 (2014-04-18)
從內地多買電需注意的事項 (2014-04-18)
陳方安生訪美銷政改方案乃開門揖盜 (2014-04-17)
來論:上海行顯積極成果 激進勢力綑綁反對派溫和人士受挫 (2014-04-17)
政改點評:破除「公民提名」魔咒 回歸政改討論正軌 (2014-04-17)
議員訪滬既拉近了溝通距離 又顯示了中央誠意 (2014-04-17)
主席「剪布」要快、狠、準 (2014-04-17)
理性溝通依法協商 (2014-04-17)
廿四味:《蘋果》叫出「港獨」口號意欲何為? (2014-04-17)
走向設計之都 (2014-04-17)
李陳甘當「臭棋」 亂港醜態表露無遺 (2014-04-16)
來論:長毛不要耍無賴 (2014-04-16)
廿四味:戴耀廷死撐「佔中」理屈詞窮 (2014-04-16)
緊緊把握機遇率先突破 開創江蘇全面深化改革新境界 (2014-04-16)
《蘋果日報》對交流恐慌說明什麼? (2014-04-16)
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 (2014-04-16)
志強時評:紫棋的不同評價孰是孰非? (2014-04-1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