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方妍梅在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開幕典禮上與中大校長沈祖堯(左)交談。 受訪者供圖
來自歐洲、在香港修讀中國研究,方妍梅對中西社會文化差異與交流有深刻體會,她的碩士論文,特別針對香港高等院校取錄內地生的現象,以第三者角度,剖析內地研究生在港學習及生活的價值觀演變歷程。她發現不少兩地學生因文化差異、了解不深等原因,衍生不同的衝突與矛盾。而同樣來自異鄉的她,身邊滿是本地及內地朋友,認為持開放態度,增加認識,是解開矛盾的最佳方法。
論文研在港內地生價值觀演變
方妍梅碩士研究論文題目為「內地研究生的價值觀演變」(The Hong Kong Journey: Evolving Values of Mainland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她找到29名即將來港修讀碩士或研究生課程的中山大學本科畢業生,追蹤他們來港前、後的價值觀轉變;另亦紀錄了內地生間交流在港生活情況、對香港看法、對未來規劃等。
是次研究歷時兩年,方妍梅發現內地生來港與本地學生相處過後,往往會改變部分其對香港的看法,「不少內地同學反映,來香港之前以為這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地方,但來港後卻發現情況不太一樣,有些港人不喜歡他們,甚至批評他們。」曾有內地生向她反映,有港生不問情由認定內地生來港「搶學位」,未有深入了解便宣稱內地生質素與學歷差,能來港讀書「只因有錢」。
在學時多了解 利北上發展
「我很難評價這些誤解和衝突,但其實無論港生還是內地生,都是中國人,香港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只要多點溝通便可以解除這些誤會。」她認為,本地學生可持開放態度認識內地生,了解雙方想法,並在過程中磨合,有助彼此融洽相處。她又認為,隨着內地經濟發展迅速,港生將來有不少機會北上工作,在學期間多了解的內地文化,有助未來發展。
學廣東話 助「走出去」
在港生活6年的方妍梅,現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好友,包括本地及內地生。但她分享指,自己到港初期也難以融入港生圈子,「港生較少跟我們(外國學生)做朋友,或覺得我們始終會離開,之後聯絡也會變少。」為克服文化差異,她遂積極學習廣東話,先打破語言隔閡,幫助自己「走出去」,同時也勇於認識本地文化及習俗,讓她終能結交不少香港「老友」。
方妍梅又指,自己與內地生朋友在港同為身處異鄉,故相處時往往身同感受,加上她會說普通話,也熱愛中國文化,故易於與溝通。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