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胃腸基質瘤罕見 口服靶藥增存活率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李慧妍)香港每年發現約100多宗胃腸道基質腫瘤(GIST)新個案,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63歲,發病高峰期則為40歲以上,有近一半GIST病人被診斷為高轉移和高復發風險組別。而國際研究顯示,手術切除腫瘤後3年期間,以口服標靶藥物作輔助治療,可提升5年存活率至92%,但標靶藥物費用昂貴,每年高達20萬元。

胃腸道基質腫瘤是一種發生在腸壁及胃腸壁間葉組織的罕見癌症,而大部分個案都與基因變異有關,其中約75%及10%的患者有KIT和PDGFRA基因變異,並主要影響消化道,亦會波及其他鄰近組織。由於GIST屬於「隱形殺手」,早期症狀難以察覺,現時香港的標準治療方法是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龍浩鋒表示,手術切除對低風險GIST病人是有效療法,但對於高風險病人則需以標靶藥物作輔助治療,提升整體和無病存活率。

術後黃金3年 食貴藥保命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及代謝內分泌外科主任吳國偉指,每兩位高風險病人就有一人在手術後5年內很大機會出現復發,而把握術後3年的治療黃金期,可把病人術後的5年整體存活率由81.7%提升至92%。他認為,手術後服用「伊馬替尼」(Imatinib)或「舒尼替尼」(Sunitinib)可抑制異常蛋白的表現,達到控病效果,減少復發機會。

現年78歲的莊婆婆於05年時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胃部有一顆直徑達10cm的GIST腫瘤,完成切除手術後,因公立醫院不能提供標靶藥物「伊馬替尼」作術後輔助治療,令病情再次復發,最後需要自費服用「伊馬替尼」。她指,已服用「伊馬替尼」9年,每年需自費24萬元,令她難以負擔,幸好近年取得撒瑪利亞基金資助,才紓緩財政困難。

相關新聞
「佔中」打爛飯碗 (圖)
銀行業僱員協會「佔中」影響問卷調查 (圖)
特稿:禍亂殺到埋身 盼警嚴正執法 (圖)
議員:前線打工仔首當其害
特稿:金融風暴大裁員 驚魂猶記
白皮書依據憲法基本法 (圖)
反「佔中」簽名提前7月19日啟動 (圖)
施永青:「佔中」或令港樓無人買
警執法困難 入境消防有共鳴
警涉打人投訴 5年來全不成立
黎棟國:辱警指引不涉新罪
管浩鳴:大主教憂港撕裂 (圖)
駐英大使:反對派搞「佔中」不得人心 (圖)
袁國強:愛國愛港獨立司法無矛盾 (圖)
傳下屆立會組成不大改
中四女見暑期工 險遭禁室培慾 (圖)
特寫:亂按門鐘又舞刀 嚇怕街坊 (圖)
巴西慘敗 警破外圍波「救賭仔」 (圖)
許密函曾蔭權 教路西九發展
醉警舞槍跌子彈 辯稱「想吞槍自盡」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