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預測內地信託產品會出現大面積違約。這些信託產品賣給散戶,用其來融資的通常是內地最脆弱的借款者。可是為何預期中的違約遲遲沒有發生?數據顯示,內地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經從2008年的1.5倍攀升至現在的逾2.5倍。這些債務很多以信託產品的形態存在,用於為那些國有銀行避而遠之的借款方和項目提供融資或再融資。這些項目包括建成卻無人居住的鬼城住宅區、無法產生現金流的基建項目,以及處境艱難的鋼鐵廠。
政府一再為投資產品紓困
較早前,有些分析師曾預計,內地會在今年4月到7月間開始出現違約,因為這一時段是信託貸款的還款高峰期。在這一時段結束之際,5月和6月有問題信託產品的報道確實增多了,然而到目前為止並未出現正式違約現象,這是由於這些壞債極有可能已被展期或紓困。
統計發現,可能違約的信託產品案例自去年11月11日以來,從平均每月出現1.2宗,增加到5月的7宗以及6月的12宗。然而,雖然這些產品周而復始將內地投資者的存款輸入不健康企業,從實際的違約狀態看,內地卻處於令人恐懼的平靜局面當中。可是事實上,在57宗被報道的潛在違約案例中,大約45%案例還在處理之中;25%案例已經被信託公司用自有資金償還;20%案例由資產管理公司或其他協力廠商企業償還;10%案例被打包為新的產品或者被延期償還。儘管存在種種負面新聞,到目前為止還不存在信託投資者資金虧損的已知案例。
依現實環境來看,這已大大增加了相關道德風險。換句話說,中國政治體制中的各方自己可能均沒意識到,他們正在密切配合事情的發展,為一系列實際上是內地版次貸的投資產品一再紓困。這會進一步促使散戶將更多資金投入這些回報更高的產品,因為他們相信政府會支持這些產品。不過,政府總會有不再支持的一天。■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 陳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