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年《狂舞派》掀起熱潮,不但被喻為香港版的《舞出真我》,更以舞蹈開拓港產片的電影類型,一句「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更成為城中熱話。不過,當你看過近日另一套以跳舞為題材的伊朗電影《舞自由》之後,可能會發現,要談夢想,不是豁出去就可以。
大家可能對舞蹈電影有一種既定印象,認為它定必大銷青春激情。乍看片名,還以為《舞自由》亦走不出這套路。電影以伊朗大選為背景,講述在這個連跳舞亦被禁止的國家,政治和文藝同樣受到嚴重壓迫。一群青年為了呼吸自由的空氣,暗中苦練舞步,並且偷偷在沙漠演出,卻因此招來殺身之禍。電影沒有節拍強勁的勁歌熱舞,完整的跳舞片段只有四場。但這四場戲的鋪排和深度,遠勝一眾單純賣弄感官刺激的跳舞片。
第一場,女主角依拉神秘現身參與舞蹈面試。片中她的母親生前是舞蹈團團員,曾向蘇聯著名芭蕾舞家Rudolf Nureyev學舞。需要特別留意,依拉並非純粹展現芭蕾技巧,更利用連串肢體動作,將身體扭曲和綑綁,同時加入手指在手臂下倒轉「步行」等具象徵意義的動作,展現外力的約束和個人的掙扎。電影透過這場舞,鋪排依拉的悲慘身世,反映伊朗高壓政權下的文藝壓制。
其後一場,依拉為安慰失意的男主角艾信,將手掌放在他面前,和面頰保持一定距離,讓他跟隨手掌的移動起舞。這場舞蹈混合當代舞元素,講求雙方的即時觀察和配合。男女角先後轉換主導角色,既象徵兩者的感情關係角力,亦回應依拉一直強調跳舞的意義──Connection。
沙漠表演一段,是電影中最緊張又最完整的一場舞蹈。由於以沙作為舞台,難以製造複雜的舞台效果,因此電影以故事性搭救,夾雜戲劇元素,組成一段戲裡戲外真假難分的愛情悲劇。這場戲不僅控訴伊朗等封建國家,借道德之名打壓戀愛自由,更從一眾青年千辛萬苦尋覓演出機會的過程中,表達觀眾於舞台演出中的重要性。
電影壓軸一幕,艾信於巴黎的劇場內,踏上真正的舞台。場內座無虛席,激發起他追求自由的慾望。他由直接求救,漸漸將自己被毆打和壓制的慘痛經歷具體轉化為動作,強而有力,令人動容。正如依拉所言,只要用身體表達意念,一舉手一投足都能成為舞蹈。這既是一場獨腳戲,亦是一段內心獨白,真真正正舞出真我。
四場戲都不賣青春熱血,雖未至於令人熱血沸騰,但剛柔並重,令人感觸良多。前年《伊朗式分居》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且看今年這群伊朗狂舞派又能否跳出沙漠,跳出扣人心弦的另類舞蹈電影。■文:鄺文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