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越劇《甄嬛》由年輕演員擔綱。 (本報記者白林淼 攝)
約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社會對越劇的認知發生了變化,好像到劇場裡欣賞越劇是一件很土的事情,好像彈鋼琴、聽歌劇才「高大上」。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說:「我們就是在各種懷疑、批評甚至歧視中走過來的,而且就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用持續不斷的高質量的創作和演出,吸引了不同時代的觀眾,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茅威濤表示,除高質量的創作與演出外,小百花的成功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營銷。在創作過程中,他們思考的不只是一台戲的營銷,而是站在越劇作為一個劇種的生存發展的角度思考。這種營銷不只是讓某個戲多賣出幾張票,而是為了讓越劇、讓戲曲在中國當下的文化生態裡獲得更多的注意。
「因此,我們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媒體讓越劇更受社會關注,也讓觀眾改變對越劇的誤解,然後通過精湛的、代表中國當代舞台藝術水平的創作與演出,讓觀眾接受和喜愛。」茅威濤說,浙江小百花之所以要排《孔乙己》、《藏書之家》、《二泉映月》、《江南好人》的原因,就是為了給社會、給媒體提供話題,通過這些當代傳媒有能力闡釋的作品,把越劇帶到社會文化聚光燈的中心位置。
她還說,當人類邁進新媒體時代,大眾已被切割成一個又一個「朋友圈」,這對越劇而言既是新的挑戰也是機遇,只有自覺地掌握與運用這些新媒體,越劇才能繼續成為當代中國戲曲的領跑者,也就能在「朋友圈」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