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伍斐然鼓勵家長留意子女的性格,讓他們發揮所長。 李穎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因在新聞訪問中聽到家長的一句說話:「小朋友的表現就等於我的成績表」,令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伍斐然大感詫異,並開始茪O研究一眾「怪獸家長」操控式管教子女的心理因素。她發現不少香港父母都貫徹華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根深柢固的觀念影響,過於蚨簬臚l學術表現,又愛操控子女,故建議家長回歸基本步,為子女付出愛與時間。有關研究令她成為2013年度中大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的得主,同時獲得10萬元研究經費。
港情況比美更嚴重
伍斐然領導的最新研究,主要圍繞中國與美國的二百多名中產家長之育兒手法。她指出,不同的傳統中國思想,會令華人家長成為「操控型父母」,內地和香港的情況比美國更嚴重,特別是來自中產的家長,「他們容易墮入強迫子女的陷阱,因為他們有的是資源、時間和空間。」
研究又發現,假如家長視子女表現為其個人的「成績表」,即是代表子女的表現與家長的自我價值掛u,這往往令他們過度緊張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並對子女施加更多壓力,這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時,較茞援韝l女的表現及成就,而非他們的感受。
批商業教育機構鼓吹「發展黃金期」
伍斐然提醒家長,上述情況對於小朋友來說,是一種心理壓力,某程度上比身體傷害的影響更深,又指香港的父母較少調節身心的意識,會把壓力和情緒加諸子女身上。她又批評現時不少商業教育機構,鼓吹小朋友學習有「發展黃金期」,令家長在子女年幼時已變得緊張,不斷催谷子女參與不同的興趣班,以「增強競爭力」。她反而認為家長教仔要用聰明的辦法,如多留意子女的性格,讓他們發揮所長,健康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