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基 民建聯專業事務委員會委員、香港保險中介行業協會會長
看見政府宣傳「自願醫保計劃」的廣告,好像樣樣都保,令一般市民覺得計劃很理想。但如果將保險業的保費預算及政府的保費預算相比較,會發覺有很大差距!
政府「自願醫保計劃」的最大問題,在於「保證承保」一項。承保「已有病症」顯然是一個福利概念多於保險概念。將社會福利概念加諸私營保險系統代行,是將私人醫療保險「福利化」,違反了保險原則。當然,政府若能夠做到將醫療百分百福利化, 人人有免費醫生睇,全港市民必定會鼓掌稱慶!惟政府必須將公共開支的百分比重新分配,以及考慮庫房是否能承擔這筆巨額數目。既然醫療全福利化並非指日可待的事, 政府目前宜將公共醫療開支私人與醫療保險分開看待,讓市民自由選擇,否則很容易「兩頭唔到岸」。
說回「自願醫保計劃」。政府注資於計劃的「高風險池」是一個大問題。雖有政府資助,高風險池的投保人仍須支付200%附加費,年齡越大時複式效應便越大,相信到時候大部分市民都因負擔不起保費而放棄投保,繼續用公立醫療服務。高風險池會因賠付率高、投保不足而運作困難,政府要不斷注資。莫說是43億,就算如第二次諮詢文件說預留500億,也會像陣風「颯」一聲玩完,是無底深淵。
過去多年,保險公司及醫院收費的透明度很高,比較容易監察。然而醫療保險費年年快速上升,原因主要是醫生的收費缺乏約束。這些年來保險業普遍有些怨氣,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去節省成本,增加的保費只放入醫生口袋,這點連醫療保險客戶都知道,反而政府卻懵然不知?
因此,要「自願醫保計劃」行得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增加醫生及醫護人員的數目,間接壓抑醫生診費及手術費。香港的醫護人員每1人對11名病人,遠低於1人對6名病人的標準;至於醫生比例,截至2012年底,每千名港人僅有1.8名醫生,美國有3.2名;英國2.8名;亞洲地區如台灣、新加坡或韓國,都約為2.5名。看見這些數字,便不難理解,為何公立醫院看醫生要輪候這麼久,私家醫生手術費這麼貴了。雖然人手短缺水浸眼眉,港府2012年把醫科生學額由360個提升至420個,遠遠追不上需求。靠外援?醫管局2011年起開放有限度引入具資歷的外地醫生,但被部分業界如醫學會、西醫工會藉詞反對,關卡重重,要考試,最終審批與否也還要經醫務委員會,真不知如何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