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智能手機成為現代人的必需品。 新華社
陳曉鳳
不久前,我的手機還是一款諾基亞「小板磚」。風風雨雨伴我十年, 至今仍完好無損。雖然女兒淘汰的手機滿抽屜,我卻固執地留戀老物件,因為方便輕鬆,且物盡其用,減少電子垃圾。
突然一天,同學打電話來說:「大家在微信中聊得歡着呢,你想留在石器時代呀?Out了!」為了不「Out」,我才動了換手機的念頭。市場上一看,智能手機早全面替代傳統手機,款式五花八門,便宜的僅千元上下,帶包月套餐的甚至白送手機。
正不知買啥好,女兒送來一款蘋果智能手機,我就用上了。年輕人有手機癖,年年換,於是微信迅速普及到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一位朋友給她九十歲的奶奶也送上了「智能」,老人有事兒對手機留言,隨時看看兒孫活動的視頻,玩得挺開心。
上同學的朋友圈,果見熱鬧得很。很多幾十年沒見面的同學,都被微信招呼來了。在國外定居的同學,也在朋友圈中活躍得很。美國華人的春節聯歡會、美國雪景,都即時傳到朋友圈上。一方小小屏幕,聯起八方同學情。清晨打開手機,就有同學發個可愛的表情,來一句溫馨的問候。很快,我就有了幾個朋友圈,包括同學、閨蜜,鄰居等。那些群聊圈小的三五人,大的竟有60多人。
除了極方便的交際功能外,智能手機的誘惑力,還在於朋友圈中轉發的廣闊信息。音樂、養生、社會新聞、心靈雞湯等等無所不有,真是一機在手,朋友在身邊,盡知天下事。科技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人的溝通方式和獲取信息的方式,於是心中甚喜,可沒過多久,就發現不對了。該幹正事兒的時間,都讓手機佔了,眼睛還特不舒服,尤其看視頻和長文稿,盯在小小的屏幕上,比看紙質書累上幾倍。
想想從前,雖然「落後」,可過得清靜。每天安心讀書、寫字、鍛煉身體、唱歌、畫畫、做家務、聽廣播看電視,一切有條不紊。想與朋友聯絡,就打個電話。「落後」的日子,不挺好嗎?我明白了,日子自己過,不關他人事。於是開始戒網癮,真難!別說一周,就是幾天,也讓人手癢難耐!彷彿不開手機,就與世界脫節了一般。
智能手機的商業勝利,源於滿足當代人高效生活之需求。理財、購物、交友等諸多事宜,都能用智能手機解決,尤其在微信上聯絡,比短信更隨意、含蓄,既滿足了交際慾望,也不會喪失個人獨立性。
然而高效生活的背後,就是對手機的極度依賴。人人口袋中裝着個終端,動動指頭就解決一切,誘惑力太大了,讓人異化為手機的副件。信息傳播的極大方便,讓人放縱了窺測的天性,也成為信息的奴隸。智能手機啟發了全民網癮,亦啟動了商家源源不斷的利潤之源。
靜下來時,我每每自問,你需要如此密切地時時與朋友溝通嗎?你需要如此浩瀚的信息嗎?縱情遨遊於信息之海,真正能吸收與利用的知識又有多少?
事實是,很多在朋友圈聊得極熱鬧的,現實中卻是老死不相往來。很多朋友圈瘋傳的帖子,沒有任何價值。有朋友說,看了一年微信上的健康文摘、心靈雞湯,結果,都不知應怎麼活了!
智能手機提供了一種貌似豐富,卻是碎片化的生存方式。交友碎片化,知識碎片化,健康碎片化。我以為時間的碎片化,才是最致命的,直接降低了生命質量。
過節聚會時,有親戚說:「咱們都被智能手機綁架了!」 此話不無道理。
其一,智能手機綁架了親情與友情。有朋友來家聚會,正說得熱鬧,有人說起一條轉發率很高的帖子,於是紛紛掏出手機,翻來翻去,一時安靜下來。我說:「若是這樣,不如不見面,在自己家中上微信更省事。」親人團聚也每每是大家低頭看手機,連不會說話的孩子,也來搶大人的手機,用不了多久就會玩了。今年春節,更有無數人為搶手機紅包,破壞了團聚的氛圍。
其二,綁架了時間。好好幹着活兒呢,就想上手機了。看人們聊什麼,再看看隨時更新的手機文摘,順便轉發幾個。在手機上忙乎一會兒,不知不覺黃金時間就溜走了。眼痛,心累,時間切得七零八碎。
其三,綁架了健康。前不久朋友聚會時,見一位本來挺精神的朋友,如今臉色青黃,眼泡腫脹。原來,他每每半夜兩點刷朋友圈,清晨七點接着刷,身體好得了嗎?更不用提,很多人被智能手機擾得睡不着覺了。
智能手機取代電腦,加倍助長了久坐不動、甚至久躺不動的現代「幸福」生活,讓「三高」和近視眼的群體迅速壯大。現在的嬰兒剛會走路,已經會玩智能手機。不久,近視眼將從高中生迅速「普及」至小學生,乃至幼兒園。
雖然手機輻射與腦部腫瘤之間的關係,仍被醫療界廣泛爭論,但長期高頻率使用手機容易引發腦部疾病,已是醫學界共識。早在二零零零年,英國就立法禁止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二零一零年七月,美國舊金山通過了全美第一條手機輻射標示的相關法案,規定在舊金山出售的手機,都要發布顯示手機輻射水平的標籤。相比傳統手機來說,智能手機因功能更強大,更加貼身,對健康的影響更不能低估。
有人把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比喻為「精神鴉片」,雖然極端,也無不道理。人的一大弱點,就是難控制自己,所以手機市場的消費與逐利法則,能把全民網癮發展到極致。消費者由此得到成長,還是衰退,就全憑運氣了。
細心觀察很多身邊的朋友,自從依戀了智能手機,身體與精神每況愈下。不由思索:把如此多的功能,如此浩瀚的信息,如此方便地集中在一方小小的手機屏幕上,是科技的偉大進步,還是設計道德的缺欠呢?
著名的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是可持續設計、責任設計的先驅,一生堅持設計的倫理和精神價值。他認為設計師應該負起對人類的生存狀況和未來的社會責任。
一位同學的兒子正在中醫大學讀本碩連讀。學醫之外,還醉心哲學、中國古典文化和音樂。專業課餘時間,他在北大聽哲學課,研讀中外經典,還參加世界鋼琴比賽,一分鐘恨不得掰成兩半兒花。母親說給他買一款智能手機,可二十一歲的小伙子說:「堅決不要!」他敢於捍衛一個自我安排、完整而豐富的世界。
幸好,還有人拒絕被智能手機綁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