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首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執政二十多年來,以特有的李光耀式治國方式,帶領新加坡從一個沒有天然資源、貧窮的小國到今天亞洲經濟強國之一。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新加坡、香港、韓國及台灣更有亞洲四小龍美譽。除了經濟發展貢獻外,李光耀為新加坡定下的雙語政策,使新加坡從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成為一個多數人通曉英文,又懂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可說是影響深遠,更令新加坡在不同國家發展競爭報告及排名中,得分不少。
還未開展雙語運動前,新加坡溝通語言複雜,沒有一個統一語文,李光耀深知語文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他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文,而華語為華族共同語文,馬來文為華族以外學生的溝通語言。在新加坡,不難發現很多國民懂得三文三語,包括:英語、華語和馬來語。外國遊客走進大街小巷,與當地人不會有語言不通的問題,大多數國民都能流利地以英語溝通。李光耀曾在其《我一生的挑戰 - 新加坡雙語之路》中提到:「只有英語,才能跟世界幾十億人溝通」。回望過去,新加坡以破而後立方式,推動英語為第一語文確是歷盡艱辛,有血有淚,有華人批評他應把華文維持在第一語文水準,馬來人則擔心華文受到過度重視而被邊緣化,來自各方面的質疑向他不斷施壓。
雖說是雙語政策,但在長期重英輕華的情況下,新加坡也出現華語不被重視的情況,這現象在香港回歸前也屢見不鮮。《小孩不笨》當年在新加坡上映時曾連續四周拿下票房冠軍,電影以諷刺新加坡重英語政策為題目,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和家庭管教問題,值得反思。李光耀先生的離世令人惋惜,亦有人批評其獨裁的管治政策。無可否認,在他鐵腕推動下,才有今天的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