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天問》最關鍵的段落,是關於上古時代抵禦洪水的神話,反映了中華民族敢於冒險的精神,也反映出不信天意,改造自然界的勇氣。
原文: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何盡何曆?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
裡面不斷有「何」的出現,可以翻譯為「為什麼」?汩鴻就是滔天洪水,師乃眾多的部落首領。愎,有三種解釋,一種是說鯀愎,不聽別人的意見,所以犯了錯;另一個解釋,愎,鯀之子禹再復被委任去治水;第三個解釋為,愎,剖腹也,死後剖腹生了大禹。這一段的詩句,翻譯為:
鯀既不能勝任治水。眾人為何將他推舉?
都說沒有什麼擔憂,為何不讓試着做去?
鴟龜相助或曳或銜,鯀有什麼神聖德行?
治理川谷也見功勞,堯帝為何對他施刑?
將鯀長久禁閉羽山。為何三年還不放他?
大禹從鯀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樣變化?
接手先人未竟事業,終使父親遺志成功。
為何繼承前任遺緒,他的謀略卻不相同?
洪水如淵深不見底。怎樣才能將它填塞?
天下土地肥瘠九等,怎樣才能劃分明白?
應龍如何以尾畫地?河海如何流通順利?
鯀是什麼使他意亂?禹是什麼使他事成?
水神共工勃然大怒,東南大地為何側傾?
全詩共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以天事為主,雜以與天事有關的神話,自「不任汩鴻」至「烏焉解羽」,以地事為主,包括鯀禹治水傳說;自「禹之力獻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詳,最後以楚國事為主,憂國情緒在這部分裡頗為明顯。
屈原最不滿意的是當時的領袖對於鯀處理完全不公,鯀用很多的泥土把土地填高了,老百姓免受到水深火熱的煎熬,為什麼沒有功勞?後來又發大洪水,把土地湮沒了,堯帝為何對他施刑?滔滔江河入東海,東海為什麼不滿溢?為什麼所有的大江河,因為大地向着東南的傾斜,向東南流去?這是自然地理所造成的原因,為什麼卻要求一個人背起了所有的罪名,成為了代罪羔羊?這不是天意,是堯帝的判斷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