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伯伯是四野南下的老幹部。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少時離家,戎馬一生,遺願是落葉歸根,長守在爺爺奶奶身旁。清明時節,我與表姐全家送伯伯、伯母回老家山東牟平入土為安。相比廣東和福建,膠東清明節的風俗要簡樸得多,敬神用的烤乳豬和紙人等,變成了自家蒸的山東大饅頭,果園的富士蘋果當然必不可少。今春大旱,滿山草黃木枯,腳踩在上山的路上,一踩冒一股黃煙,水庫水位也降到了歷史低位。為防山火,當地政府下令山上禁止煙火,若想放鞭炮,只能到山下的水邊空地了。所以,我們只能在山坡上的墓地,將印着冥錢的正方形黃紙用石塊壓在墳頭和石碑上,寄託綿綿哀思。
清明節掃墓是中國人的一個大節日。人們慎終追遠,既緬懷逝去的親人,也可以走進萬物復蘇的大自然怡情養性,更能借此凝聚同宗同族人心,促進大家庭的團結與和諧。
唐朝詩人杜牧有名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必一千多年前,詩人人在旅途,趕上清明節,不免觸景生情,感時傷懷,卻又無法忘卻杏花村的美酒佳釀,真真體現出我們的祖先對生命的樂觀與曠達。雖然中國人無古希臘人對戴歐尼修斯(酒神)那般的頂禮膜拜,但在「感傷」的清明時分,卻保留着「杏花村崇拜」,均折射出他們對死亡的淡然,對生命的熱愛。人們祭祖後或小酌,或酩酊,無不體現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禮讚。正因為杜牧的詩多了幾分戴歐尼修斯精神,他的《清明》才成為千古絕唱。清明節,是家族興旺發達和團結和諧的節日。送伯伯下葬那天,家族中的侄兒們天剛亮就起了床,用農用三輪車將磚、石、水泥和重達八九百斤的大理石碑運到了山上,最後,幾個人手推肩扛將石碑運到墳地。一位表姐七十多歲了,腿腳不便,走路一顫一顫的,也從幾十里外的鄰村趕來,向伯伯、伯母深深鞠上一躬。
清明節,還是踏青的好時光。另一位表姐快七十歲了,走在山上健步如飛。神奇的是,她認識山上的一草一木,只消片刻功夫,塑膠袋裡就裝滿了剛冒出綠芽的山苜楂和婆婆丁(均為膠東野菜)。回老家這幾天,她用各種野菜包的餃子和包子讓我領略了什麼是真正的農家大菜。老家也有讓我傷心的地方。近些年,全國颳撤縣入市風,牟平併入煙台市成為一個區,原本一望無際的苞米地變成了工業園,山腳原本是小河流水,果園飄香,現開發成所謂的頂級豪華別墅。煙台被譽為「蘋果之鄉」,可沒有了土地還會有蘋果嗎?
表哥告訴我,現在農民的生活好了,年輕人都開上了汽車,去年的蘋果價更創下了歷史新高,大家種蘋果和櫻桃的積極性非常高。他指着不遠處比中央部委大樓都要奢華的牟平黨校說,幾年前縣裡一位電力局長一下子就貪了幾個億,好在現在已抓了。
清明節回鄉,看到和聽到的許多,這些都是平時在報紙上所看不到的,讓我興奮,也令我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