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最近上演《羅生門》。這個日本名劇也有一段時間沒有在香港演出了,且走進這間演藝學府,看看學生們怎樣將芥川龍之介的名作搬上舞台。演藝的版本將觀眾分坐兩旁,觀眾入場時,數名演員拿着木棍呼天搶地。另外,又加入穿上西裝服飾的導演和助導兩個角色上演戲中戲。
《羅生門》這本小說也真厲害,其名字可以變成一個替代名詞。人們一說「羅生門」,大家都知道是代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知誰在說真話之意。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內共有多篇短篇小說,而我們所認識和被搬上舞台的故事原來並非〈羅生門〉這個故事,而是〈竹林中〉﹗只是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將《羅》的時代氣氛和《竹》的情節二者糅合一起拍成電影,才會產生我們所認識的《羅》劇。黑澤明的電影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拍攝,由三船敏郎飾演強盜多襄丸,此片在六十年代改編成荷里活電影《雨打梨花》,由保羅紐曼飾演強盜。
八十年代,鍾景輝(King Sir)將《羅》劇搬上香港舞台,用了萬梓良演多襄丸、林尚武演武士丈夫和區嘉雯演妻子,陣容非常吸引。他希望將舞台佈置成日本八世紀的感覺,於是安排所有演員坐在台左一角。到某角色出場時,演員便從座位中走到演區演戲,下場後,他們便走回舞台左邊的座位坐下。換句話說,所有演員一直沒有離開台上,觀眾也是從開場至完場一直看到演員。為了令打鬥場面逼真,角色都用上了真劍演出,演員演得特別小心翼翼。
當年King Sir任職麗的電視時,剛巧碰上三船敏郎來港。他特別在歡迎這位當年日本最著名的演員的酒會時,向他披露自己即將導演他曾演出的《羅》劇,並表示很想參考他的劇照。當時三船敏郎一口答允。回國後,真的履行諾言,寄來劇照供香港的製作參考。
《羅》劇首演大受歡迎,創下在大會堂音樂廳一天內演出三場的紀錄--除了日場和晚場外,還加演晚上九時半場。須知音樂廳一場可坐一千四百多名觀眾,即是說,在短短兩個周日晚上,已經有超過六千名觀眾欣賞到《羅》劇,風頭一時無兩。當時的市政局更在舞台上首次採用「即時傳譯系統」服務,讓不諳廣東話的觀眾可以即時聽到英語翻譯。翌年,《羅》劇重演,在一個星期六和日假大會堂音樂廳再連演四場,依舊場場滿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