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D尚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席 曾慶璘
中國一向是製造業大國,製造業佔全球出口約20%,大量的勞動力、低廉的價格是中國過去的一大優勢,因而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中國製造業,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然而,近年製造業境況卻大不如前,當中的需求及供給產生了變化。從供給方面來說,中國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勞動力人口出現下降趨勢,數量於去年已從2011年頂點下降了560萬,勞動力供應下跌,令勞工成本不斷上漲,令很多低增值的、低技術的產業無利可圖。
人幣升值 低成本不再
另外,外國對中國製造的需求亦不如從前,在全球科技急速發展的環境下,中國製造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產品技術跟不上市場發展和要求,企業難以生存。此外,中國過去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加大投資以刺激經濟增長,但過度投資,加上經濟增長放緩,造成了現時產能過剩的問題,令製造業出現收縮。中國過去吸引外資的主因是生產成本低廉,但隨着人民幣不斷走高,對外資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今年日本鐘錶企業Citizen宣布解散中國的生產基地,微軟亦計劃將諾基亞的東莞和北京工廠結束,將生產綫搬往越南,而據內媒報道,多家大型外資企業,包括松下、日本大金等,均計劃將生產綫遷回日本,而UNIQLO、Nike、富士康、三星等,亦有意在東南亞和印度開新廠。
行業轉型升級存迫切性
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危機,亦凸顯了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有見及此,中央上周公佈「中國製造2025」文件,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水平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文件中明確九項戰略任務,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航太航空設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十大領域,並主攻「智慧製造」,讓技術創新成為裝備製造業發展核心,並將實施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等五項重大工程。
中國繼續推進改革發展,今年終於來到製造業的一環,預料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將取代過去中國,為環球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及低廉的生產成本,而中國正在邁向如日、韓、歐、美等成為工業強國。在製造業改革的過程中,投資者可從中發掘具品牌優勢的中國企業,把握投資機遇。■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