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憤青是如何「煉」成的?


放大圖片

專家揭五因「激」化:濫收資訊 匿名網罵 自命「正義」 力求出位 懶理後果

香港部分年輕人以「激」字行頭的破壞事件近月接連出現,先有充當激進團體「爛頭卒」藉「反水貨」滋擾及攻擊遊客、路人,再有嶺大音樂會粗口歌辱警煽動群體仇恨,以至浸大生撞爆門鎖衝擊校董會會議。只要是自己不喜歡不認同的人或事,便紛紛以粗言穢語辱罵、硬闖衝擊「表達意見」及宣洩不滿。本報歸納多位資深社工、教師團體代表、學者及心理專家意見,剖析出五大原因引致如斯狀況,包括年輕人「照單全收」偏激資訊、網路匿名攻擊文化、自命「正義」、只求迴響關注、自覺集體行動毋須承擔個人後果等。有專家更指出,一些家長會成為校方處理滋事學生的「阻力」,變相縱容。不少人均對有關狀況深感憂慮,怕年輕一代會愈來愈激,社會規範會蕩然無存。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子優

為甚麼青少年世界會湧現出如此一股「爛仔文化」呢?接收的資訊正是原因之一。青協媒體輔導中心單位主任吳錦娟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隨荋摩鄐熅髐峇玻p網信息傳遞普及,青少年傾向透過社交網絡、交友程式等渠道接收意見。由於網絡世界資訊繁多,而部分青少年的批判思維發展尚未成熟,有時容易被偏頗意見牽茖哄A甚至「照單全收」,潛移默化下,導致他們的言行也過於偏激。同時,家長和學校難以掌握及監察青少年接收的資訊,亦無從了解他們在不同議題的取態。

崔日雄︰匿名討論令意見偏激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社會科學及教育部總監崔日雄進一步分析指,年輕人熱衷於社交網絡,但不少人只接受「一面倒」的資訊,以強化自己的立場;加上網絡上毋須公開個人身份,發表意見時更無包袱,令偏激的意見逐漸冒起,「當這些單向式的討論持續,就容不下其他相反意見,遂以粗口攻擊『異見者』,其他人只有繼續沉默。」

崔日雄又指,年輕人重視個人價值觀,認為表達意見較表達手法重要,如嶺大學生會舉行的音樂會,堅持以粗口辱罵警察,自以為「型」,甚至被部分網民視為「正義之舉」,「在他們的意識層面,會覺得極端的行為能引人注目,又可洩憤,自然會認為這些表述方法可取,可以繼續做。」

何玉芬︰不擇手段引社會關注

輔導教師協會主席兼中學副校長何玉芬亦認同,網絡群組最近已成為年輕人尋找志同道合夥伴的途徑,向社會表達不滿時亦可「壯大聲勢」。她表示,參與「反水貨」行動正是例子之一,當中的年輕人自命「正義」,在傳媒的鏡頭下作出指摘路人的行為,追求迴響,試圖吸引大眾的關注。

對於這種自以為是的做法,何玉芬慨嘆,當年輕人為了發洩不滿而不擇手段,無視尊重他人、分辨是非黑白等重要價值觀,「對社會來說確是一個警號」,令人憂慮未來若發生同類事件,年輕人會愈來愈激烈。

陳清貴︰「小朋友邏輯」拒絕認錯

學校訓輔人員協會會長陳清貴表示,部分年輕人個人意識強烈,顛倒黑白,以「小朋友邏輯」認定自己的言行就是正確,故社會也難要求他們主動認錯道歉。

陳清貴透露,近年訓輔老師在處分部分滋事學生時,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會被記缺點或記過,影響升學或日後出路,繼而向校方投訴,作出阻撓,「但處罰的用意是希望學生反省與改過」。他坦言上述家長的做法會「累了小孩」,投訴既為前線老師增添壓力,也無助學校進行訓育工作。

鄭健榮︰意見分化令規範模糊

香港心理學會會長鄭健榮指,從社會心理學剖析這些激進行為,明顯與「『佔中』後遺症」有關,包括意見分化令過往客觀的社會規範變得模糊,而「集體抗爭」行動也易令人自覺個人毋須承擔過失(見另稿)。他直言,對於未來會有更多人持續以類似的激進手法宣洩感憂慮。

相關新聞
憤青是如何「煉」成的? (2015-05-26) (圖)
後患無窮:「佔」禍促極端化 錯事竟「合理化」 (2015-05-26)
各界四式治「激」 要罰要教要溝通 (2015-05-26) (圖)
特寫:目睹罵母女擾民 反思「反水貨」 (2015-05-26)
特稿:「爛仔文化」校園肆虐 皆因社會德教淪落 (2015-05-26)
新興國「水浸」 「炒窗v藝術品 (2015-05-25) (圖)
近年中國買家大宗交易(部分) (2015-05-25) (圖)
生力軍全力「購殺」 拍賣行出招搶客 (2015-05-25)
收藏家新體驗 網上先租後買 (2015-05-25)
藝術品屢創天價 揭示貧富差距 (2015-05-25)
價格存「水分」 新末日博士:有可疑 (2015-05-25)
溫州「炒股大學」 學生零花錢 炒成公司老闆 (2015-05-25) (圖)
李莉:從門外漢變身股評師 (2015-05-25) (圖)
舊生唐晟:掌控資金流超億公司 (2015-05-25) (圖)
朱宏:在炒股中學習人生哲理 (2015-05-25) (圖)
話你知:溫大城市學院 (2015-05-25) (圖)
大陸引水 「解渴」金門 (2015-05-22) (圖)
晉江龍湖水質佳 30萬人飲用 (2015-05-22) (圖)
長年水荒 金門發展受掣肘 (2015-05-22) (圖)
特寫:「圍頭新娘」將飲上故鄉水 (2015-05-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