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殼賣殼盛行 IPO核心價值淪喪
市場近日熱議一些狂升暴跌「半新股」的股權高度集中問題,不少「接火棒」的股民已經「坐艇」。投資有風險,買股票有輸有贏實無可厚非,但市場關注的是,近年港交所(0388)及證監會對新股的監管是否足夠,不少公司上市不久即發盈警,甚至老闆「走佬」,部分公司股權高度集中,市場「種殼」「賣殼」盛行,創業板更被譏為「啤殼工場」,在在反映有人將公司上市只是為博一鋪。如此歪風既有違IPO原意,也有損香港金融中心的核心價值,此際香港正承擔中國資本輸出、外資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重要平台大任,實需監管當局撥亂反正。■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有「半新股」瘋炒至突然「爆煲」,股價跌足95%,其實只是揭開本港新股市場痼瘤頑疾的冰山一角。近年本港新股IPO集資金額一直保持在全球三甲位置,誠是可喜可賀,顯示新股市場十分興旺,但暴露的問題也不少,包括「半新股」排隊「發盈警」、甫上市股價便大幅「潛水」、個別公司突然轉換管理層或管理層失蹤,上述情況懷疑有人向投資者提供虛假或具誤導性資料,也突顯港交所在新股審批上市過程中失察或存有漏洞。
控股權極速易手疑「種殼」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有新股在申請上市之時,已經部署集資後「賣殼」,亦即所謂的「種殼」。近年出現不少股份在上市後控股權極速易手個案,被市場質疑是「種殼」。
而數近年出名的公司上市後控股權極速易手的例子,首推去年1月23日上市、招股時僅得3間「夜店」的MAGNUM(2080),該股在去年7月份,即上市僅半年就已傳出「賣殼」消息,至今年1月一年的禁售期完結,主席葉茂林就承認磋商出售公司控股權,3月份控股權易手,合共套現約4億元。另如港深聯合(8181),也是在上市一年多的禁售期完結,大股東就把75%股權賣給Wiser Capital。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指出,本港炒賣「殼股」悠來以久,本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一間公司上市是為了「賣殼」,這實在有違IPO的原意,也有損香港金融中心的核心價值。他強調,公司上市是為了集資發展本身的業務,而不是為了將上市地位出售。而部分公司的股權高度集中,股東基礎薄弱,這也有違上市公司接受股東及公眾監督、提高透明度的原則,上市後若股權仍高度集中,倒不如不上市。
股權高度集中失上市意義
至於上市後發盈警最快的,強泰環保(1395)當屬「表表者」。該公司去年9月26日(周五)掛牌即日炒高七成,但在9月29日(周一)即僅上市兩個交易日便發出盈警,而詭異的是,公司在招股書的《風險因素》一欄內,並無提及發盈警的風險。另如綠色動力(1330)、碧瑤綠色(1397)也在上市不足1個月和2個月時就發盈警。
其他更「離譜」新股,如2014年初上市的諾奇(1353),在上市剛滿半年,便傳出老闆丁輝夫婦捲款潛逃,失聯至今,令股民嘩然。
亦有上市保薦人在股份上市後不久,就唱淡自己保薦的新股,情況千奇百怪。
監管機構把關不足受質疑
有業內人士慨嘆,12年前的「仙股風暴」後,當時政府委任三人專家小組檢討由政府、證監會和港交所組成的三層監管架構,專家在該《細價股事件調查小組報告書》中批評:「為了達至足夠數量及盡量增加新上市公司的數目,在香港交易所新上市的公司的質素已嚴重受到損害」,更指創業板「真正的投資者微不足道,多隻股票的表現差勁」,上述說法原來至今仍然「應驗」。
出現上述情況,有基金經理質疑證監會及港交所把關不足,讓個別有問題的新股上市,令新股質素變差。他指,雖然近年監管機構已收緊上市規例,包括上市保薦人制度等,但仍然出現好像諾奇般的公司,即使將股份長期停牌,惟對於已上了「賊船」的投資者,就要長期「坐艇」,故他質疑為何不在上市前徹查清楚。他又稱,近年有公司借上市來「啤殼」,製造殼股轉售圖利,監管當局卻坐視不理,故旗下基金近年已很少投資新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