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浸大傳理學院電影學院助理教授溫安妮研發出手機應用程式,將平板電腦或手機對準指定地點,電影場景和片段就會出現在熒幕上。 黎忞 攝
浸大最新電影App 導賞團帶市民「置身」港產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電影有時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記錄,而港產片更有着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浸大傳理學院電影學院研究團隊與本地文化組織合作,以《月滿軒尼詩》、《麥兜故事》及《狂舞派》三部充滿香港特色的電影作為切入點,只要用家開啟新研發的手機應用程式,將手機或平板電腦的相機鏡頭對準景點,拍得的影像只要吻合系統已儲存的電影場景,即會自動播放與該地點相關的電影片段,用家猶如置身在電影之中;大會更會不定期舉辦導賞團,沿途以應用程式帶領市民認識香港特色。
浸大傳理學院電影學院助理教授溫安妮表示,她在英國讀書時生活十分苦悶,閒時喜歡看港產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產片例如《重慶森林》,都是她喜歡的大師級電影作品;但現時港產片愈來愈少,一年才大概有二三十部,她怕港產片很快就會式微,於是構思以現有科技,收集一些香港電影片段和場景,推廣香港電影文化,為港人保留集體回憶。
溫安妮及其團隊於是想出「Pocket Cinema Hong Kong」(口袋電影)計劃,首先會揀選三部充滿香港特色的電影,包括《月滿軒尼詩》、《麥兜故事》及《狂舞派》的部分片段,然後回到幾個拍攝場地,例如灣仔、大角咀和理工大學等,拍下部分電影場景的照片,並將畫面儲存在應用程式資料庫中。
AR技術 場景八成吻合即「播片」
上述程式利用了影像認知及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只要用家將已安裝應用程式的手機或平板電影對準某些電影拍攝地點,若畫面和場景約有八成吻合,熒幕就會自動顯示出電影片段擷圖,並播放電影場景,用家猶如置身電影一般。
浸大團隊在今年四月至五月,與「藝術在醫院」及「文化葫蘆」兩個藝術團體合作,舉辦了四次導賞團,團隊帶領醫院義工及街坊游走於上述三部電影之中的七個場景。他們「玩App」之餘亦可以認識香港本土文化,溫安妮說:「我們帶導賞團到《麥兜故事》中出現過的深水埗茶檔,導賞員不止是介紹這部電影,同時會準備一份『講稿』,內容包括介紹雷生春、八仙餅店等地標及小店,增進巿民對於本土文化和歷史的認識。」
APP易上手 教人亦容易
她表示,曾經有不少團友在導賞員講解時「周圍走」,經過餅店就衝進去買餅,或者有參加者起初不懂使用應用程式,但掌握後即可教曉其他團友,「這些溝通正好促進社區文化交流,故我們帶團時,不會阻止團友們的『失控行為』。」
由於有朋友熟悉電影工作,溫安妮透露,他們已取得電影公司同意,可以利用電影中的一些片段。不過,香港變化迅速,一些電影場地可能很快會因為建築物被拆而面目全非,故她要在帶領導賞團時更新程式內的照片。
上述計劃獲得浸大「知識轉移合作種子基金」10萬元資助,溫安妮希望日後有更多電影公司願意和他們合作,豐富應用程式的資料庫,並可以在網上商店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