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多則雋語,呈現明朝萬曆年間,身處濁世中的知識分子洪應明對紛紜世事的獨特見解,就在此書中─《菜根譚》。其文辭秀美,言近旨遠,能夠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書中糅合儒、釋、道思想,表達出對人情世態的切身體悟,充滿生活智慧。
儒家學說提倡「內聖外王」,着重由道德修養開始,旨趣達成後,把修養所得推廣至社會。《菜根譚》也強調人要重視品德修養。書開首就說:「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修身,就是要「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作者重視個人才質,不容許有微小瑕疵:「意氣與天下相期,如春風之鼓暢庶類,不宜存半點隔閡之形;肝膽與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徹群品,不可作一毫曖昧之狀。」這種想法明顯對道德有完美的要求。
《菜根譚》談中庸之道,提醒人做事要適中合度,忙中偷閒,動中帶靜,不過於紛擾,也不過於枯淡:「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裡密操持,非心自息。」萬物悠閒自適,悅人心目,豁人性靈。
生之樂可從自然美景中領悟。所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這觀點又與佛教禪宗「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壇經》)之說相近。
糅合儒釋道 淡泊不離群
佛教主張萬物皆虛幻,人要掃除內心妄念,超脫紅塵。道家提倡清心寡慾,認為人性比身外物更重要。《菜根譚》也有相似的內容,提醒人要守拙,要淡泊,不要貪戀功名利祿。作者認為「以幻跡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若做到「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
這是一種既疏離人世,又熟練人情的生活態度;減弱了個人與社會的連繫,接近於道家抱樸守拙,與世無爭的思想。作者曾指出道家的淡泊,有時會使心性流於枯寂,故以儒家的「濟人利物」來帶動生活的意義。
細閱全書,內容不無缺失。最明顯的是前後矛盾。譬如前文提到不要計較:「講道修德,唸唸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後文卻又計較自己做得如何:「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甚至談到要與他人計較:「德業毋落人後」。也有些道德要求太極端,難以實行:「思入世而有為者,須先領得世外風光,否則無以脫垢濁之塵緣;思出世而無染者,須先諳盡世中滋味,否則無以持空寂之後苦趣。」這些都需要讀者明辨慎思。■霍偉倫 港大附屬學院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