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武周時期來庭縣丞杜知謙墓誌中頻現則天新字。(本報陝西傳真)
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存的武周時期碑刻和墓誌大約有60多方,幾乎每塊上面都有則天新字,足以說明當時民眾對新字的接受程度。則天新字絕大部分出現在墓誌上,「大周故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是極為罕見的有則天新字的碑刻。這也是西安碑林博物館新徵集到的首座大唐石碑,碑文漢字中,「天、地、日、月」等武則天新創漢字頻頻出現。而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近公佈的唐代造船大使唐遜墓誌,碑文中出現10餘個武則天新造字。唐遜一門世代為官,家世顯赫。從武德初年,唐遜隨軍南征北戰,先後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專為唐軍建造戰船,在征戰高句麗的戰爭中立下大功。有關專家表示,「則天新字」出現在賢臣名將的墓碑上,不僅是對他們的一種褒獎,同時也顯示了女皇堅定的強權意志。
據悉,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武周時期墓誌,如大周故王感墓誌、唐故左衛劉僧墓誌、大唐故朝散大夫行少府監中尚署令王府君墓誌等,均有則天新字。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于右任先生捐藏的大周八品亡宮墓誌等一批武周宮人墓誌,不僅有大量則天新字,而且對研究這一時期的宮人制度,宮人的來源、成分、埋葬方式等方面有着較高的參考價值。宮人亦稱宮娥、宮婢,是封建時代一個特殊的婦女階層,她們絕大多數是為皇室服務的女僕,在宮中地位十分低下,史籍中有關宮人的記載很少。這些宮人墓誌普遍的特點是,誌石粗糙,誌文簡略,也說明了這些人的地位卑微。但是在武周時期,不僅為他們立碑撰文,同是還有大量使用「則天新字」,這一做法是不是武則天當權時期婦女地位普遍提高?都值得深入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