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輝
藝術有什麼用處?在藝評班上對學員所講的,也許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嘗言,親近「藝術」一如親近大自然,乃一種「在無目的之中所包含之目的」。他所言之目的,恰如登高遠眺,有助於改善身心健康、減壓等等,讓世人心曠神怡而有所感悟。
藝術也是一種精神治療,《藝術的慰藉》(Art as Therapy)所指正是此種療效。此書由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與約翰岩士唐(John Armstrong)合著,認為藝術有七種功能:其一是「矯正記憶的缺陷」,藝術能夠把經驗的果實變得令人難忘,更能不斷以新面貌重現;其二是「散播希望」,藝術讓世人隨時都能看到愉悅的事物;其三是「呈現有尊嚴的哀愁」,藝術提醒世人,哀愁在美好人生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因此藝術的欣賞者比較不會對眼前的困難感到恐慌;其四是「協助世人取得平衡」,藝術每每以異常清晰的象徵,引導觀賞者發揮自身最優秀的潛力;其五是「引導世人認識自我」,藝術能夠幫助世人辨識出對他們具有核心重要性,卻又難以形諸言說的事物,那就可以拿起藝術作品,以困惑但認真的態度說「這就是我」;其六是「擴展經驗」,藝術是他人的經驗,透過極度精緻的方式累積而成,世人在藝術中可找到其他文化的鮮明範例,因此親近藝術作品就能擴展對自己乃至整個世界的概念;其七是「喚醒麻木的心靈」,藝術能夠剝開世人的外殼,把他們從習以為常的泥沼中拉出來,不再對身邊的一切視而不見。
狄波頓更認為,藝術的目的不但能夠清楚界定,也能以簡明的字眼加以了解及分析。藝術乃「工具」,亦即身體的延伸,皆因藝術能夠擴展上天賦予的能力,彌補世人與生俱來的部分弱點。藝術(包括設計、建築、工藝品)於是成為具有療效的媒介,能夠引導、規誡以及撫慰藝術品的欣賞者,使他們成為更有用的人。
當需要切割而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必須以刀子滿足此一需求;當需要攜帶水而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必須以瓶子滿足這樣的需求。此所以狄波頓在〈藝術的重點何在?〉一章中指出:藝術有助於矯正或者彌補心理缺陷,比如老忘記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無法把握重要而稍縱即逝的體驗;又比如容易失去希望,對負面情緒過於敏感,傾向於覺得自己孤立無援、遭到迫害,容易恐慌,容易寂寞......
此等心理缺陷讓世人缺乏平衡,因而經常看不見自己的最佳面向,覺得人生不易了解,眼中充滿神秘。因此世人常排拒許多重要的經驗、民族、地方與時代,只因它們無法引起共鳴,而自己的判斷力總是膚淺又充滿偏見,從而懷着強烈的防衛心態,輕易為各種事物貼上「陌生」的標籤。所以狄波頓認為,藝術的重點正好在於認識自己的缺陷,從而更好地尋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