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股災後看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前景


劉佩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內地及香港的股市由今年四月起經歷了大幅度的狂飆,中央政府採取司法、行政及各種金融政策及穩定市場手段初步取得成效。如何使中國的金融市場配合國民經濟健康地發展及走向國際化,是香港與內地面對的課題。

內地股市泡沫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下建立市場經濟,股票市場也由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上海及深圳逐步發育。到了2013年中國GDP已達 57萬億元,但是股票流通市值只有20萬億元,等於GDP的35%;全年股票成交總金額只有47萬億元,相當於GDP的82%。一個發達成熟的市場經濟,政府不是投資的主體下,必需有相應的銀行金融體系將民間的儲蓄轉為投資資金,經濟才能持續增長。中國的銀行集中度很高,對民營企業的支持不足;而股票市場為民營企業集資及融資的規模也相對較小。為金融市場鬆綁,擴大市場規模及產品多元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從2014年中開始,公司上市數目增加了,股市成交總金額達7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7%,而股票流通市值上升至31.6萬億元,上升了58%,日均交易額也由2,000億元上升至 3,000億元。

進入2015年,股票市場更為活躍,尤其是四月至六月期間,中央的寬鬆貨幣政策,包括降低準備金比率及利率,鼓勵開戶使有效賬戶由1.4億大增至1.8億戶,大增23%;放寬融資融券(Margin Trading and Short Selling,孖展及拋空);這些政策都使投入股票市場上的資金大增,四月及五月的日均交易額高達1.5萬億元,相對於逐步增加的新股上市,自然使股價大幅急升,形成泡沫!今年上半年的股票交易總額己遠超去年全年總額,而股票流通市值高達50萬億元,相當於GDP的78%。在實體經濟方面,上半年經濟表現雖然沒有明顯的衰退,估計GDP維持在6.7%左右的增長,對外貿易持平,其中進口減少較明顯,仍有貿易盈餘,反映國際進口商品價格下降。換言之,在資產總額及業務沒有突出的增長下,股票的市值倍增是過去幾個月投機行為形成的!並未能使實體經濟受惠。中央決策者所要認真思考的是如何讓民間儲蓄在對市場重建信心的條件下,有序投入集資及融資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

救市的下一步怎麼走?

從六月開始,股價開始在爭持中向下調整,到了七月初,上證從五月最高峰的5,000點下調到3,700點,市值在短短幾天蒸發了20萬億元(或20%)。中央政府為了穩定市場,制止恐慌性拋售,於7月8日起採取一系列政策,目標把上證指數穩在4,500點水平,包括匯金等出手買四大藍籌ETF,中證金融公司增資,暫停新股上市,甚至出動公安部主要官員調查利用槓桿買賣擾亂市場,由於內地上市企業運作良好,估計這些政策有效穩定市場。另一方面,過千家上市公司也借口有「重大信息」而停牌,佔上市公司的一半。7月10日市場略為喘定,公司已陸續復牌,希望這次「股災」由此告一段落。可幸中國的金融市場一直採取漸進的發展及開放政策,避免了國際性的衝擊。

以目前中國經濟的規模及穩健,外匯儲備充足,股市集中監管,對外只作有限度的開放及股票市場的規模仍相對較小的情況下,政府應有信心及能力穩定市場的。

問題是當政府採取金融政策及行政干預市場後,如何恢復市場信心、再開放市場自由買賣呢?那麼已停牌的公司何日完全復牌呢?如何保證不要再引發拋售潮呢?這是所有政府干預市場行動後必須面對的問題。金融市場與其他市場對市場競爭環境的要求高。如果一個企業可以任意藉口「重大事項」而停牌,意味股民的資金流動性沒有保障。如果政府或監管部門可隨意停市,整個市場的信用都受影響,更可能引起訴訟索償。

那麼政府應對股票市場採取怎樣的政策呢?應該避免干預而加強以法律法規監管股票市場。在過去20多年,證監會已經對上市公司治理,信息公開及監管出台很多相關法律法規,當然,有效的執行仍需時。同時,內地作為一個新發展的市場,對於推出新的金融產品,特別是風險較高的衍生工具不宜操之過急,因為其專業性高,風險高,非一般股民所能理解。就以目前的市場景況看,有必要對廣大民眾加強教育,通過傳媒、研習班,網上平台等。另一方面,對內地金融機構及券商要加強監管,以保護股民,重建市場信心。

香港與內地股市關係

香港的股市在過去3個月也跟着內地市場狂飆。恆生指數由去年年底的23,600點上升到五月接近29,000點,上升了23%;日均交易額由700億元上升到2,3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恆指在拋售潮下只下調到23,000左右,而且在25,000上下調整,說明香港股民很鎮定應對大市的波動。

香港相對於內地的金融市場顯得成熟而國際化。香港2014年的GDP只有2.1萬億港元,而股票市場總值達25萬億元,即GDP的12倍。證券市場成交總額為171,557億港元。當然,這麼大的股票市場不是香港本地經濟所能支撐的。根據港交所的報告,2014年底,在主板及創業板上市企業共有1,752家,其中876家為內地企業,佔總市值的60%及全年股本證券成交總額的71%。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最近公佈,去年全年全球引進外資第一位是中國內地,其次是香港,第三是美國。因此,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一直以來為中國內地引進外資;中國走向世界也通過香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具有絕對的優勢。香港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有國際都會的環境。政府管治有效率及不干預政策,法治的精神,專業的管理及服務,低稅率,資金自由進出等。在金融市場方面,香港有多元的金融產品,包括衍生工具,活躍的市場交易,各式各樣的金融機構及專業人才,並且有各種機構投資者,是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駐地。總的來說,內地經濟是香港發展金融的基礎。沒有內地的合作,外資金融機構不會來,香港沒有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自從去年開展「滬港通」以來,在保障金融安全的情況下溝通了香港及內地市場,隨着即將啟動的「深港通」及「基金互認」,香港與內地在市場發展及監管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加強。

這次小股災更突顯香港作為中國與國際發展經濟活動的紐帶及緩衝區的優勢。在可見將來香港仍會為內地金融市場發展作出不可取代的貢獻。

相關新聞
《蘋果日報》抹黑內地拘留滋事律師居心叵測 (2015-07-15)
廿四味:莫乃光出賣業界還如何代表業界? (2015-07-15)
股災後看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前景 (2015-07-15)
內地與香港的股票市場資料 (2015-07-15) (圖)
拉布拖累香港科技發展 (2015-07-15)
「後政改」出路:自我提升 把握機遇 合作共贏 (2015-07-15)
張德江委員長挺港全力發展經濟 (2015-07-15)
警惕反對派再挑起政爭煽動學生搞亂香港 (2015-07-14)
廿四味:《蘋果》借「食水事件」抹黑內企太「低莊」 (2015-07-14)
成立創科局意義重大 工商界懇請勿拉布阻礙 (2015-07-14)
不能任由少數議員騎劫議會和市民福祉 (2015-07-14)
局中人語:凝聚共識 提供優質國史教育 (2015-07-14)
增設特惠搬遷津貼 加快公屋流轉 (2015-07-14)
以防為主 確保安全 (2015-07-14)
教協企圖篡改基本法教材乃蚍蜉撼樹 (2015-07-13)
廿四味:余若薇不懂裝懂 (2015-07-13)
經濟繁榮非必然 專注發展勿蹉跎 (2015-07-13)
反中亂港的五大「垃圾」議員 (2015-07-13)
順應歷史大潮 迎接大時代  (2015-07-13)
反對派阻創科局撥款醜態百出 (2015-07-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