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熾華
7月13日,全國人大張德江委員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行政長官梁振英,充分肯定他個人、特區政府和「政改三人組」的工作,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的方向應全力發展經濟和關注民生,並要同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張委員長的話,是對香港近20個月亂哄哄政治爭拗的撥亂反正,又是對香港走過彎道歧路教訓的總結,為香港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航向,社會各界和市民紛紛表示擁護和支持。
以經濟為本 重回發展正道
香港本來就是一座經濟和商業城市。從1841年只有7千450人發展至今天710萬人大都會的衣、食、住、行靠甚麼?靠發展經濟;從昔年簡陋的人力拉車、風力帆檣的運輸港口,發展至今天的亞太航空樞紐、金融中心、貿易中心靠甚麼?仍是靠發展經濟。香港走過的百年發展經濟史,是香港開埠至今的好傳統、好經驗,也是世界城市走向繁榮安定、發展壯大的共同必由之路。若把政治鬥爭和急促發展民主當作先决,就必然亂象頻仍,經濟凋敝,族群撕裂,民不聊生。故香港今日必須撥亂反正,重回以發展經濟的正軌才有出路。
眾所周知,經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命脈。經濟凋敝,則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則動亂蜂起,國家也就崩潰了。經濟又是政治和思想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的基礎,有甚麼經濟體制,就有甚麼政治和思想意識:香港是資本主義經濟,決定了香港人以營商賺錢的思想意識。當然,意識形態又反過來影響了經濟的生存和發展。香港反對派掀起的「民主」與「普選」政治爭拗和「佔中」動亂的意識形態之爭,因脫離了香港以營商賺錢的經濟特質,就消極地阻礙了香港的經濟持續發展和民生的改善。「佔中」和「鳩嗚」以及「驅蝗」的政治行為使中環、旺角、上水、屯門等營商蝕本、店舖失租、零售衰敗、失業增加、香港經濟徘徊不前就可以證明。
發揮制度優勢 為民謀福祉
至於改善民生,梁特首在他發表的任內第三份《施政匯報》中,就將房屋問題列為困擾香港的大問題,表明會在他餘下的兩年任期全力專注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房屋是焦點所在。語謂「安居樂業」,市民不能安居,哪來樂業?不能樂業,又何來繁榮安定?近年政府雖努力覓地建屋,但2005年後香港長期落成量低企的情况仍未能扭轉,新增供應只夠填補之前的供應斷層,未能滿足社會的龐大住屋需求。一項數字顯示,本港嬰兒出生率近年上升,2011年更有逾9.5萬名嬰兒出世。然而結婚和出生率處高位,也刺激分支家庭住屋需求,又給作為以民為本的政府帶來壓力。近幾年數據又顯示,市民收入有所增加,卻仍然無法追上樓價的升幅。一份政府文件表明,市民置業負擔比率,竟由2012年的50﹪上升至2014年的58﹪。未上車市民只能「望樓興歎」。
中聯辦張曉明主任在出席香港同胞慶祝66周年國慶籌委會上發表了講話,他說:其一、香港錯失了2017年民主普選行政長官,反對派議員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二、為了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和國際競爭力及香港人、下一代的福祉,「後政改」時期的主要任務應是擱下政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特別是規劃香港持續發展戰略,解決住房和青年人創業難等問題。這與張德江委員長以及中央一再要香港「集中全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32字方針完全一致,是金玉良言和正確方針。《漢書.禮樂志》曰:「漢興,撥亂反正」。香港亂局必須治理,回到集中全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正確軌道上來。何況國家已為香港提供了參與一帶一路、亞投行、廣東自貿區、滬港通、深港通等機會,只要和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經濟、金融必能受益。因此,張德江的講話,使大家都醒神鼓舞起來,真是十分及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