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抗戰歌曲 鼓舞一代人的激盪旋律


放大圖片

■周蜜蜜回憶其父創作《救亡進行曲》的過程。

抗戰文藝回眸系列(二)

早已定居香港的周蜜蜜,是本港知名女作家。不過,當她與記者聊起藝術的話題時,卻集中在自己的父親周鋼鳴當年寫就並鼓舞了一代青年人的抗戰歌曲《救亡進行曲》。和平可貴,戰爭不可再來。硝煙已逝,歲月游移。伴隨年輪留給下一代的,則仍舊是永恆不變的旋律、音符、歌詞,以及在這些時代印跡背後的歷史情懷。■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救亡進行曲》乃典型的進行曲式風格,配之以周鋼鳴所作的朗朗上口的歌詞,一人獨唱則鏗鏘有力;眾人合唱則有排山倒海的磅礡氣勢。這是《救亡進行曲》的藝術特質,也是那個時代救亡歌曲給大眾帶來的心靈震盪。此種音樂的時代性、社會性,乃是普通的歌曲所不能夠比擬相較的。

歌曲專為救亡運動而作

「工農兵學商, 一起來救亡, 拿起我們的鐵錘刀槍, 走出工廠,田莊、課堂,到前線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腳步合着腳步,臂膀扣着臂膀,我們的隊伍是廣大強壯,全世界被壓迫兄弟的鬥爭,是朝着一個方向。千萬人的聲音高呼着反抗,千萬人的歌聲為革命鬥爭而歌唱。我們要建設大眾的國防,大家起來武裝,打倒漢奸走狗,槍口朝外響!要收復失地,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舊世界的強盜殺光!」

這是《救亡進行曲》的歌詞,周蜜蜜的父親周鋼鳴乃詞作者,曲作者為孫慎。「我很小的時候,家父便已經告訴我《救亡進行曲》這首歌,看得出,每提到這首歌,家父感情都很特別,因為他覺得,在歷史的重要關頭,自己盡了一份心力和責任,而非旁觀者。」周蜜蜜的話讓記者明白,《救亡進行曲》在周家具有極為獨特和重要的地位。

周蜜蜜回憶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自己乃是小學三年級生,彼時中國內地開始重溫戰爭歲月的歌曲,《救亡進行曲》又開始流行;而且,這首歌也是內地著名電影《青春之歌》的插曲。「與其它一些抗戰文藝形式相比較,抗敵歌曲比較能夠突破受眾文化程度、專業等方面的限制,流傳得更廣更普遍,」周蜜蜜對記者闡述抗戰歌曲的作用與意義。

「這首歌的特點是,號召團結一切力量去抗敵;與軍歌性質的抗戰救亡歌曲不同,這首歌乃是專為學生救亡運動而作,為當時的普通民眾而寫作,這是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周蜜蜜在向記者總結《救亡進行曲》的特點時,還透露,《救亡進行曲》誕生在1936年的上海,並從上海流行至全國,當時周蜜蜜的父親周鋼鳴乃是《救亡日報》的記者,很早便投入了救亡運動。「父親具有很強的文字功底,他曾經在北伐軍擔任過文職,寫作《救亡進行曲》的前後,他與曲作者孫慎在上海的工人夜校教課,那個年代的救亡運動隨着時局的變化而此起彼伏,因此《救亡進行曲》順應形勢而寫就,從構思到定稿,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是藝術家們在危亡時刻的自發創作之舉,」周蜜蜜向記者透露了《救亡進行曲》寫就問世的上述細節。

追憶父親的香港淵源

創作《救亡進行曲》時,周鋼鳴只是一個青年人,但對彼時中國境遇的憂慮,令他寫下了《救亡進行曲》這樣的傳世不朽之作。 周蜜蜜回憶道:「懷有深切的憂國之情,這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文藝青年』所具有的特點。」

周蜜蜜還向記者表示:「父親擅長的是詩與文學評論,後來,他專門研究報告文學,寫下了《怎樣寫報告文學》等論著。」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上海淪陷。當時一大批著名的知識分子來到了香港。這種文人式的流亡歲月,給香港帶來了另一番改變。例如,流亡香港的漫畫家們在香港發行抗敵漫畫,並且開辦漫畫研習班,向本地民眾教授抗敵漫畫的創作。而周蜜蜜的父親周鋼鳴也在那個時候來到了香港,在香港繼續從事救亡運動。再到後來,周鋼鳴也曾在達德學院教授文學,「這是抗戰、父親、香港這三者之間的一段特別的淵源,」周蜜蜜告訴記者。

相關新聞
抗戰歌曲 鼓舞一代人的激盪旋律 (2015-08-03) (圖)
救亡歌曲 軍民同唱 (2015-08-03) (圖)
眾多音樂巨匠 譜寫傳世名作 (2015-08-03) (圖)
漫筆畫出救亡情--黃紫霞與他的抗敵漫畫探尋記 (2015-07-20) (圖)
《一月漫畫》見證抗戰滄桑史 (2015-07-20) (圖)
特殊的抗日戰場 (2015-07-20) (圖)
「大媽舞」風波之後的文化探尋 (2015-07-06) (圖)
大媽起舞 引發「本土文化」的詮釋爭議 (2015-07-06) (圖)
旺角行人專用區:街頭演藝天堂 (2015-07-06) (圖)
香江水香山情 共話淵源談未來 (2015-06-22) (圖)
中山:歷史與現實交匯的文化名城 (2015-06-22) (圖)
記者手記:思索在地文化與發展的新定位 (2015-06-22) (圖)
紀念勝利七十載 盡顯當年壯士情 (2015-06-08) (圖)
廣東軍民 抗戰貢獻多 (2015-06-08) (圖)
「亞洲主義」被用以侵略宣傳 (2015-06-08) (圖)
湘昆傳承路艱辛 恐餘音難續 (2015-05-25) (圖)
精湛國粹 震撼港生 (2015-05-25) (圖)
雖政府扶持 復甦路仍遙 (2015-05-25) (圖)
革命洪流親恩在 歲月年輪歷史留 (2015-05-11) (圖)
奔波中的家庭與親情 (2015-05-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