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沙田已愈來愈具有現代氣息。
沙田的歷史、沙田的風貌、沙田的文化,不僅僅存留在老一代人的記憶中,也成為了青年一代香港人對在地文化的一份珍愛與思考。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或許會改變舊社區的面貌與形態,但不變的,則是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在歷史前行中對土地持久熱愛的語言和心靈。■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匯
沙田不僅是東鐵線的一個站名,也不僅僅是購物中心,這裡同樣承載着香港文化不可或缺的歷史和意義。在獅子山頂,你可以看到沙田、聽見沙田。身為八十後的蕭震然,對沙田懷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看來,要以保育和敘述的方式去留下沙田的歷史風貌,需要的不僅是對社區景象的尋覓和觀察,更要以解讀的態度對每一個社區圖景進行描繪,如是才能令到人們對沙田、對香港更加具有一份情懷。
展現原居民的生活樣貌
出生在澳門、但成長於沙田的香港八十後蕭震然,以《解讀沙田:一個八十後沙田人回顧沙田往事》一書為自己眼中的沙田景象作了註解。一幅幅圖片以及字裡行間的墨跡,能夠感受到他對沙田在地人文圖景的深厚情感。不久前,該書舉行了發佈會,本報記者亦對作者蕭震然進行了專訪。
就《解讀沙田:一個八十後沙田人回顧沙田往事》的具體內容而言,蕭震然表示,書中的概念來自自己對本土文化概念的思考,因此以寫作的方式向歷史的方向進行探討。他特別透露,自己乃是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經歷過居住在深水埗和沙田的生活。因而,對作為一個沙田人的感受其實相當強烈,也對沙田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味充滿了感情。
《解讀沙田:一個八十後沙田人回顧沙田往事》中,有不少篇幅乃是講述居住在沙田的新界原居民的文化與生活樣貌。原居民,在今日的香港社會語境中,有着不同的認識和解讀。蕭震然對此特別提及,他覺得市民對原居民的看法不應當負面,因為原居民的祖家在香港;而且,原居民為香港的發展貢獻了很多。因而,在蕭震然看來,尊重原居民,便是尊重原居民的文化以及這麼多代人作出的犧牲。而且,蕭震然也認為,今時今日的原居民,有不少都在海外留學,取得了名牌大學的學位,與先進文明並駕齊驅。
因寫作而更加珍視閱讀
寫作必然會遭遇各種不同的挑戰。蕭震然也坦言,寫這本書最大的困難,是搜集資料和拍攝。因為書的主題與沙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有關,但是很多照片已經難以拍攝;不少故事也已經不齊備,顯得很零碎。因此,在香港未來的本土文化保育方面,蕭震然認為在口述歷史層面,可以做多一些工作。
蕭震然說,自己從醞釀到完成這本書,用了很長時間。具體而言,從2014年的11月開始構思寫作,而正式開工乃是從今年3月開始,用了將近大半年的時間進行創作,這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也因為這樣的寫作體驗,他說經歷了這一段過程之後,自己今後會更加愛惜每一本書,也會更加珍視閱讀。
在經濟主義的大潮影響之下,沙田的古樸風貌確實也在一點一點變化。蕭震然在書中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回溯了沙田的歷史,同時也描繪了沙田作為一個有文化內涵社區的現狀。對於區外人士而言,沙田似乎更多以新城市廣場等消費場所而出名。但是看在沙田人的眼中,這是一個具有家的特色的成長之地。從車公廟,到沙田的圍村,沙田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在整個香港的在地人文視角中,具有極為特別的價值。因此,當蕭震然將這本書推出之後,亦頗受沙田老街坊的歡迎。
在《解讀沙田:一個八十後沙田人回顧沙田往事》一書中,沙田社區風貌的改變及進步歷史,是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視角。今日的香港,地少人多,村屋在香港的住宅類別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村屋的樣貌、風格、歷史變遷,見證的不僅是新界的發展進程,同時也從某一個層面上展現了當區民眾生活習俗的改變。
存留變遷 展望未來
從傳統的村屋到洋化的村屋,建築風格的改變,不單單是居住環境的改變,反映的乃是圍村中人開明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與外界逐漸多元、頻密的聯絡和交往。房屋風格的變幻,背後所寓意的乃是生活方式的逐步流轉。這或許是歷史前行的必然現象,不過,留住一份記憶,也是獻上社區情懷的一個方式。
如今,一個又一個具有傳統沙田style的店舖,逐漸消逝了,取而代之的乃是高端上流的消費路線。這種變化,無論以何種心態和情感去面對,都可以引申出這樣的結論:沙田正在逐漸改變。或許,變幻才是永恆;或許,不變是心中的摯愛。但無論持哪一種生活的態度和立場,沙田往昔的點點滴滴的確不能夠被遺忘,也不能夠被磨滅。沙田的歷史變遷,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香港的歷史變遷。一個八十後的沙田人的鏡頭錄語,既有對傳統文化和習俗的眷戀,也有對發展與保育的深度思考。據了解,《解讀沙田:一個八十後沙田人回顧沙田往事》的工作團隊中,有香港人,也有作為「港漂」的內地人。蕭震然對記者說,正是雙方共同的努力,才令到這展現香港在地文化樣貌的書得以出版,因而對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他都充滿了感激之情。
註:至本報截稿前,被訪者蕭震然已報名參加本年度區議會選舉,參選選區為沙田烏溪沙(選區代號R29),政治聯繫為民建聯;同區另一參選人為李永成,政治聯繫為民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