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圖景寓意一種難以割捨的柔美情懷。
西營盤,一間間海味舖,講述的其實是香港的開埠歷史。這是曾經的米倉、漁港、市集,聚攏而來的人群發展起來的民間社區,令西營盤與香港幾乎並肩向前。從西營盤向西南而行,便看到了漁船集中的香港仔。回頭望,溫馨依舊。
西營盤,能夠找到一座座西式教堂和教會學校,更能夠看到香港大學的中文學院。在這裡,教育的蒙學、文化的多元,造就了香港至今引以為傲的文教成就,也讓中西合璧、華洋雜處的人文夢想在香港成為了現實。
這邊是西營盤中的「香港」圖景。沿住西營盤山腳下的電車路,叮叮的鳴響迴蕩在獅子山另一側的馬鞍山:曾經的香港採礦工業場,如今寧靜悠然,但都見證了香港人昂揚向上的搏命精神。
疾風驟雨式的城市發展,讓我們用《auld lang syne》的旋律,送走了一個又一個曾經的回憶、往昔的生活、舊社區的景象。當人們關注於景賢里的保育時,卻少有人關注西營盤的餘樂里。從社區、到市集、到市鎮、再到城市,大小有分別,但相同的則是人的需求。究竟是人為城市而存在,還是城市為人而存在?這個命題或許將不斷討論下去。 ■文、攝: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