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因為不願意去打自己人》
與抗戰時期的藝術創作環境相比,今天藝術從業者的條件要優越很多。不過,時代的變化並不體現在所有方面。與那個年代的藝術家秉持極為單純、高尚以及非功利的創作動機相比,今天的藝術環境要比抗戰時期的文藝複雜很多。
抗戰時期的中國文藝作品,具有極為強烈的情感以及目標指向色彩。在烽火硝煙和民族危亡的狀態之下,藝術家的創作不僅僅是自己內心憂國憂民情感的直抒胸臆,同時也是激發民眾從事救亡、奮起報國的有力武器。那時的藝術家,不計較報酬、不計較名利,一心只是為了能夠在藝術的創作中看到國家與民族的新希望。從近代以來,中國經歷過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浪潮,而在抗戰時期,藝術家則真正踐行了文藝救國的主旨。因而,這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時代藝符。
追憶戰爭的歲月,緬懷為保衛國家而獻出生命的先烈先賢,向曾經在戰爭中貢獻了無數寶貴而動人的文藝作品的藝術家表達感恩之意,對今人特別是藝術家而言,如何在比過去要優越很多的條件中創作出優質的作品,將是繼承前輩藝風操行的最佳途徑和方式。當年從事抗戰文藝的不少藝術家,或是本人,或是其後代,早已在香港安身立命,成為了香港人。因此,當年的抗戰文藝作品,也成為了香港在地文化和藝術史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何珍視這一寶貴的藝術財富,也將是未來政府、業界和民間需要思索的問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