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好幾年未去澳門了,以前每年總會去一兩次,有一次更和幾個食家一起,一天之內吃過七間不同的館子。但每次去澳門,花錢時都是用港幣,因為兩種貨幣是通用的,所以一直未見過澳門的硬幣。
最近朋友送我一本《澳門》雜誌,裡面有篇文章題目是「彰顯中國文化的澳門硬幣」。文中談到澳門是在一九五二年發行了第一套硬幣,有伍仙、壹毫和伍毫的青銅幣,以及壹圓和伍圓的銀幣。到了一九八二年,又發行了第二套硬幣,面值是壹毫、貳毫、伍毫、壹圓、貳圓和伍圓,是由澳門土生的葡萄牙藝術家江連浩設計的,正面的圖案分別是福字(壹毫)、祿字(貳毫)、壽字(伍毫)、雙鯉魚(壹圓)和龍(伍圓),用的材質是紅銅和鎳合金。
這套硬幣不知如今還有沒有使用,因為蠻有收藏價值的。想想看,中國人喜歡講意頭,家中藏有福祿壽和雙鯉魚,上街時帶着福祿壽,多好。
不過,第二套硬幣沒有了伍仙,想來和經濟環境變遷有關吧?香港的硬幣從什麼時候開始也沒有伍仙,我未考究過,但我們這一輩的人,常常懷念小時候,用伍仙(當時稱為斗零)來買個雞尾包充飢的往日歡樂。
我偶然在街上、公車上和街道的長木椅下,看到壹毫、貳毫和伍毫的硬幣掉落在該處,但總沒有人撿起來。可能是大家都看不起這些零碎的硬幣,懶得彎腰去撿。我每次都撿起來,有一回兒子問我為什麼要撿?我說,積聚起來可以買支旗子作捐款不是很好嗎?
我家有一盒子裝的都是硬幣,因為現在在超市購物,標價總是有零頭,比如十元二角或九元三角,所以找回來的硬幣愈積愈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收費雖然也有零頭,但都使用八達通居多。而出門時,總是不會特別把硬幣放在身上,就迫着要存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