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非宣佈,為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設,中國將在未來3年同非方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這一援助數額相較歐盟等發達國家都為之多,因此非洲的老朋友們興高采烈,而西方的反對勢力自然又再習慣性地抹黑,諸如什麼「新殖民主義」的陳腔濫調又沉渣泛起。然而國內也有不同聲音,抱怨「窮大方」,「自己用錢的地方還很多,為什麼把錢給別人?」
事實上,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坐井觀天,不能有島民心態,需要長遠的眼光,才能領會國家的大戰略意圖。
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十大合作計劃」,是一個包含了幫助非洲國家實現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幾乎全部維度的宏偉計劃。涉及工業、農業、金融、基礎設施、貿易、公共衛生、教育、環保、扶貧和安全與和平十個方面。無可否認,非洲一些國家的發展還是處於相對落後甚至絕對落後的狀態,不但製造業沒有起步,就是大量可耕地或者牧地都處於撂荒狀態,同時,大量的勞動力無所事事,既不能產生正面的生產力,甚至成為破壞社會的極端力量。
非洲的發展的確需要幫助,而中國幫助非洲決不能只是空口說白話。可以想像,一旦北京只是道義上支持非洲發展,或者只是從事維和,或者只是一些文化事業的支持,那些存心抹黑的人又會說中國是口惠而實不至。回顧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不能否認西方國家向中國投入了巨額資本,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也通過對中國的投入實現了技術和產業的轉移,中國實現了發展動力增長,同時西方國家也享受到了豐厚的利潤和回報。在這一過程中,港商作為對內地的投資者,實現了自己技術和產業的轉移,也實現了自己的利潤回報。
當下中國和非洲「十大合作計劃」的實施,確實需要中國投入巨額資金。但是這種投入對中國來說,不僅有好處,而且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外延的必要基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經濟發展帶動了中國的社會進步,同時也讓整個世界有所受益,實現互利雙贏。但是,到了這一階段,中國經濟需要升級換代,也出現局部資本過剩,一些產業和技術過剩甚至處於更新狀態。無疑,中國的這些產業和技術是不能向發達國家轉移,即使國家實行「一帶一路」戰略,連接中國和歐亞大陸的新聯繫。那麼,中國的這些技術產業向非洲轉移,是順理成章的。中國向非洲技術和產業轉移,如同西方發達國家當年向中國轉移一樣,都也是雙贏的事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向非洲技術和產業的轉移,也是需要成本的。國家對非洲的600億美元巨額投資,就是這一成本的部分體現。國人應該慶幸的是,決策者不但有戰略眼光,也非常會算得失賬,明白有投入才有回報。有國家在前面開路,國有企業有發展非洲市場的空間,民營企業以及港商都可以搭上順風車。
無疑,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合作,不會像當年支持蓬勃發展的非洲獨立運動高潮期那種無償的做法。中非此次合作,項目按照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相關做法,參考發達國家的類似做法,積極而又謹慎,並不會做冤大頭。自然,一些中資企業「撈一把就走」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也會受到懲罰。相信未來三年,隨着中非「十大合作計劃」的推進和成果不斷顯現,中非關係將步入新的蜜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