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學生試用AR技術和體驗「學習徑」情況。 受訪者供圖
夥中大教院理工試推 擬擴至學科助記藥材名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曾經有大學生故意將圖書館的書亂放,方便自己下次再借同一本書,這種自私的行為反映有學生的操守和道德有改進空間。浸會大學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成功向教資會申請近800萬元的資助開展為期3年的計劃,試驗以智能手機作為教學工具,配合「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軟件,在校內設立虛擬的「學習徑(Learning trail)」,用遊戲加強學生學術誠信和道德操守。計劃現處於試驗階段,未來擬擴展至加強學科學習之用,例如在中醫藥學院增設「學習徑」,幫助學生牢記中醫藥材的學名和模樣。
有關計劃由浸大聯同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和理工大學合作推行。浸大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總監王周綺華表示,有文獻指出,學術界存在偽造數據、剽竊學術成果及漠視知識產權等問題,既然年輕一代善於利用科技,若藉此解決因科技發達而衍生的問題,亦算是對症下藥。
「無品」學生放錯書方便再借
中心首席教與學統籌主任鄺福寧舉例指,現行有守則規定不能翻印書本10%的內容,否則會被視為侵權;但網上資料繁多,唾手可得,且涉及多媒體資料,翻印的準則模糊,難以界定侵權的定義,就算連教師都未必留意到相關細節,學生容易因為無心之失侵權而不自知。
除了侵權外,道德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鄺福寧指,試過有學生將大學的圖書故意放在館內其他書架,使其他學生不能順利按圖書編號找到該本書,以便自己下次容易再次借閱,故校方期望藉AR軟件提醒學生應有的操守。
加深印象 防「水過鴨背」
計劃率先在浸大校園設立幾個定點位置,組成一條「學習徑」。鄺福寧介紹,早前已有約50名學生「試玩」,當學生走到特定地點後,需根據已安裝AR的智能手機之指示完成「任務」,例如拍攝目標物件。待軟件確認學生身處正確的位置後,學生需回應一些具爭議性、與誠信和操守有關的情境模擬題,包括在甚麼情況下使用術語須引用資料來源;用作論文數據的問卷調查能否改變調查群組等。當學生作出回饋後,手機畫面會顯示正確的處理方法。完成一個定點任務後再繼續下一個,如此類推。
鄺福寧指,以類似遊戲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將虛擬與現實結合的「學習徑」,能加深學生對守則的印象,「自然不會水過鴨背!」
擬中醫藥學院設「學習徑」助教學
計劃現處於試驗階段,校內的「學習徑」目前有4個定點,未來陸續增加「學習徑」和定點數量。除了學術誠信和道德操守外,現從學科入手,包括考慮在中醫藥學院增設「學習徑」以輔助教學。
鄺福寧指,中醫藥材種類繁多,透過AR軟件將現實中的藥材即時變成手機畫面中已煮沸的藥材,加強學生對中藥學名和藥材外表的記憶。校方又計劃在體育學系和舍堂增設「學習徑」,前者針對一般操守問題,如在更衣室拍照及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健身器材等問題;後者則針對舍堂導師和宿舍生活應有的操守。
中心長遠的目標是希望所有新生都可以親身體驗「學習徑」,未來會將項目成果向其他資助專院分享,並考慮將「學習徑」引入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