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余光中。資料圖片
當代中文作家中,論產量之豐、文體涉獵之廣,首推余光中。
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曾旅居歐美和香港等地,後定居台灣至今。余光中憶述幼時便背誦大量優美古文諸如《諫太宗十思疏》等,打下扎實的古文根基,加之遍讀中西名著,又對英語、西班牙語等用功甚勤,使他能涵泳於散文、新詩、翻譯、評論這創作的四度空間中。
把文字壓搥拉磨
余光中擅寫新詩,其詩風格多變,技巧層出不窮,早已超越前人;其筆下文字圓熟、優美典雅,想像力之所及,更溢出詩歌的界限,幽默而新鮮的譬喻盈於其散文和文藝評論。
他曾如此勾勒自己的創作藍圖︰「我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搥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
說起余光中,不少讀者都會想到他的《鄉愁》。《鄉愁》一詩用語淺白而意象深刻,一唱三嘆,乃兩岸三地芸芸學子的新詩啟蒙範文。余光中半生飄泊,曾這樣吐露情感歸屬︰「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念祖國如母親的「鄉愁」,開鑿了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靈感的泉源。當時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余光中,居於九廣鐵路的中途站沙田,他想像鐵路如臍帶,接連母親與嬰孩(內地和香港),然鐵路不可企及的「那一頭」才是他情感的終點站。其時回鄉無門的遊子飽受鄉愁煎熬,遂有如詩的散文集《青青邊愁》、《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誕生。■張家豪
作者介紹︰現職中學中文科老師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