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結尾很重要,對於整篇文有一個總結與深化主題的作用,上兩期我們分別介紹了前中部分在中品和上品作品之間有什麼不同,這期我們就看看最後的總結部分,並對全文作出總結。
第四段(結尾)
例文一(中品)
我們年輕一代好應該盡自己所能,多做義工,把你手中的玫瑰贈予他人,因為我們也會有老去的一天。
例文二(上品)
「助人為樂」的本義原來是要發自內心去幫助別人,把自己的尊嚴、利益先放下,盡全力去幫助,才能獲得無上的滿足感。這充實的一天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無價之寶。日後我要改變對事物的態度,因為只要肯做,就可以做到。我自身的疲累在需要幫助的人面前,顯得十分渺小。只要抱着「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每個人都盡一分綿力,便能幫助到好多有需要的人。在社會上,即使有些人是冷酷無情,但是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對全部人都抱有絕望的心態。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依然有像上班族男士般熱心公益的人,也有像小學同學般努力幫助他人的人。這時,我身着的校服變得光潔亮麗,因為我也成為這樣的人。
兩者比較
例文一的結尾段未能深化文章主題,可說是結尾草草。相反,例文二能清晰指出「助人為樂」的意義,結尾段落更可起到總結全文的作用。
例文一總評:
立意:利用一次探訪老人並與其詳談的經歷,不僅帶出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體會,更能點出社會上忽略老人問題的情況,帶出反哺精神。
總評:取材恰當,情境真實,惟感受略欠深刻。
結構:順序記敘事件的經過及作者的所見所感,段落銜接自然,亦能恰當運用首尾呼應。
例文二總評:
立意:本文藉着一次賣旗的經歷,詳述由討厭賣旗之苦到明白助人之樂,當中從苦到樂的轉變及醒悟寫得自然流暢。文末更能抒發對社會上冷酷之事的看法,認為世上仍有不少人抱持善心,態度樂觀積極。
總評:取材切當,情景真實,善用修辭。
結構:本文先詳述賣旗的辛苦及討厭賣旗的感受,中段藉一位小學同學的行為引發「我」的醒悟,最後抒發體會與感受,組織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吳一敏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中文科副主任
逢星期三見報
|